学习的动力,从良好的习惯开场
———谈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正确时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进步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我才刚开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 11-9=2、 12-9=3、 13-9=4…… 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那么一无所知。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明晰,有的那么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详细
的考虑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 12—9=3、 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考虑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那么引导:“同学们,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方法试试看。”这样,,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展验证、补充,学生在互相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 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考虑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明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才能。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时机,。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提意见:“老师,怎么不喊我呢?”我向孩子们解释:“一节课老师不可能让全班所有的小朋友都起来答复以下问题,但敢于举手的小朋友都是爱学习的英勇的孩子,
老师都看见了,这节课老师喊不到你,以后的课老师会尽量喊你。上课的时候假设你来不及跟老师说你的想法,下课还可以告诉老师呀."于是,一些课上没有来得及答复以下问题的学生会在下课以后跑到我跟前说自己的想法,“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时机.
学生在答复以下问题时假设正确且明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假设学生答复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答复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破绽,假设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大家最后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想想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不喜欢答复以下问题,恐怕就是因为怕答复出错挨批评。“你的答复错了,坐下,听别人怎么说的."“不对,你也好好想想再举手呀。"诸如此类僵硬的批评话语,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还是应该慎重一些。
四、 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历,在“做中想,
论文:学习的动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