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页
曹操尚礼重法、治军严整、疼惜将才,唯才是举、廉洁自律。不像刘备,不会文,武也不是很好,全部靠部下出谋划策、冲锋陷阵,曹操从小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和才能,他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兵法。这使得他后来在战场上总能想出一个个聪慧的谋略,让对手不明不白地就中了他设下的圈套,成为瓮中鳖,任他宰割。出名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闻名战例。曹操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汉时期选拔官吏的“被选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封建道德品质,又要有名贵的家世出身”的规则。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曹操还提倡廉洁。他在开源的同时,也特别注意节流,他以身作则,“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暖,无有缘饰”。他还提倡薄葬。死时,他留下遗嘱:“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服。其将兵屯戌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在文学书法上也很有造诣。不但会作诗、写赋,著有《孙子略解》《孟德新书》《蒿里行》《苦寒行》《度关山》等,还创建了“建安文学”。他的书法因作品留传较少,故而鲜为人知,但却得人好评。《唐人书评》称“操书如金华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绚烂”。
曹操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英雄。在书中、在作者的笔下,他是枭雄。抛开历史政治的色调,抛开“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固思,他是一个英雄。他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3
“草船借箭,借东风,木牛流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民间流传中,诸葛亮简直就是才智与忠诚的化身,但我通读完《三国演义》,细致分析后,我对诸葛亮有了新看法。
首先说忠诚: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七擒孟获,七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终其一生,即便明知刘禅不是明君,仍全力扶持,因此被认为是忠诚的楷模。
但是,换个角度讲,对于一个身处三国乱世的臣子来说,什么是最高的忠诚?应当是帮忙君主取得胜利,也就是辅佐君主,将国家治理好;假如表现更为完备,应当是:结束战乱,统一国家。
反过来看看诸葛亮他做了什么,刘备的规划就是让诸葛亮辅佐刘禅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假如诸葛亮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篡权,并帮助刘禅成为一位英主,把国家治理好,那就是真正的忠诚。
而诸葛亮呢?虽然没有篡权,但他既没有帮助刘禅统一天下;更没有把刘禅培育成一代英主,反而让刘禅出演了“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诸葛亮只是成就了自己一代贤相的美名,对蜀国而言,不管是对刘备还是刘禅,他并没有真正做到人们所诵扬的忠诚。
再说才智: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才智的化身,借东风、空城计、木牛流马、草船借箭等,均是耳熟能详的才智体现。但在我看来,这只能算是一些小才智罢了。假如作为一个一般人,以上任何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吹上个百八十年,但诸葛亮是一位国家的丞相,不是一般人;他的才智应当表现在如何调动整个国家的聪慧才智,让大家共同努力,把国家治理好;他的才智应当体现在,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事必躬亲,把国家的治理完全建立在自己一个人的权威上。
诸葛亮没有成为一个聪慧的管理者,他只是像个工作狂似的不停地工作(到晚年连打两百棍以上的军罚都要亲自前往监督);他不信任任何人,认为只有自己才能把事情办好,别人得不到机会;可能诸葛亮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培育人才这件事,以为自己可以
《三国演义》中学生读书感悟2022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