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案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
1。 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 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 深化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独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四、小结语言特色(板书):
(1)感情真挚,融情于事。(从本文的实际效果入手,找出文中李密表达的几种情感:孝顺之情,不满之情,恭敬之情),体会抒情和叙事的结合:“情为文之经,事为文之纬”。
(2)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接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陈辞委婉,屈伸适宜。(可联络高一第一单元几篇文章,讨论陈情、讽谏、劝说的技巧:委婉含蓄、借题发挥、以小喻大、卑己敬人、直陈利弊、曲径通幽等等)
第2课时
一、课堂探究
1.讨论:在陈情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明确: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致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明确:,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 考虑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引导:这是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说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3。 考虑:假设你是晋武帝,正和李密面谈,此时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恳求,你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和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4.考虑: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和尽忠两者矛盾的方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方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比照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容许李密的陈情。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5. 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根据。继那么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说明自己心迹,。全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6.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化认识本文构思缜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 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成心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观点一: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成心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观点二: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获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被晋武帝多少觉察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
《陈情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