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1 / 8
《三峡》教学设计
河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
《三峡》教学设计
平山县外国语中学 李丽
④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绘一绘
情景式设计:
如果你学习了《三峡》这篇文章,被它的美景深深吸引,准备到三峡旅游,你准备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并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美景。
(学生浏览课文,短暂准备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如下发言:
生1:春天:快乐的急流,清清的碧波,山高草盛,鸟语花香。春天正是踏春的大好时节。
生2:夏天:去漂流,去享受一泻千里的激越,去领悟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诗意。
生3:秋天:去享受潺潺的流水,去体验小船,渔火的夜景,去共鸣高猿长啸的凄清。
生4:冬天:去观赏江阔水清的本来面目,去追寻长江水底的千古之迷。……
师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问题设置成了学生乐于参与的人文情景:准备到三峡旅游。我们可以想象此时学生的心情是多么的愉悦,情感是多么的舒畅!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绘出自己感悟到的三峡四季不同风光之美。
(四)品一品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4 / 8
《三峡》教学设计
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目标。
角色体验:
让学生化身为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
首先,让我们当一回小画家,描绘第一段的三峡美。
让我们先来选择一下画布吧?国画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种大的叫做“长卷”有一种小的叫“小品”如果请你选择一种画布描绘第一段,你选哪一种?为什么?
(选择“长卷":引导学生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选择“小品”:引导学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学生不选“小品”,老师来选,请学生用语言描绘这种情景。可以提问:是不是应该重点描绘阳光灿烂或皓月当空呢?应该重点突出什么景物?然后点拨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三峡的“山高峡窄”)
师总结: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观勾勒,总写了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出群山连绵,高耸峻拔的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突出隐天蔽日的特点。整段写出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雄壮美。仿佛一幅雄伟壮丽的长卷,又似一幅奇特的小品。
(二)
下面,让我们当一回小诗人,吟诵第二段的三峡美。
诗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们的感情真的就像长江大河一样,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诗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峡的美。
李白的个性很像三峡的水,李白还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也和第二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不是诗人胜似诗人,听他吟诵的三峡水,自由不羁,万古奔流,充满了奔放美,也充
《三峡》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