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付 晓 艳 合肥通校
教学目的:
(1)情感和态度目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妙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2)知识和才能目的《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付 晓 艳 合肥通校
教学目的:
(1)情感和态度目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妙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2)知识和才能目的: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精品文档请下载)
(3)过程和方法目的:进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重点: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工具: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由曹寅的《荷花》诗导入.
一片秋云一点霞,非常荷叶五分花。
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
2、解题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和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清",、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场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场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朱自清全集》.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精品文档请下载)
2、写作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覆盖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精品文档请下载)
3、初读课文,熟悉字词的音、形、义
乘凉 蓊蓊郁郁 袅娜 霎时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4、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3): 夜赏缘由、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点明题旨)
二(4-6):月下荷塘、荷塘月色(主体)
1、(4段)月下荷塘(以月光为背景).
2、(5段)塘上月色(以荷塘为背景)。
3、(6段)四周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7-8):联想述志(结尾)
江南采莲旧俗,表述自己对美妙生活的向往。
三、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一)、赏析第一部分:
1、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不加掩饰直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