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第一课(一)(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法家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家的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第二课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2)概况①焚书:焚书的范围:六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②坑儒:警告文化人(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二、儒学兴起的表现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1政治:王国问题2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3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ytkxy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1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