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的饮食文化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页,共108页
引言
民以食为天,吃饭之事从来就至关重要,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逐渐积淀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饮食文化。追根溯源,古人到底吃什么?他们怎么吃?古代餐具与烹饪方式遵循着怎样的演括面广,种类繁多,为平民百姓所喜爱。这类食品虽然是在饮食商业繁荣以后发展起来的,但它却始于先秦。《周礼》中提到“糗饵粉粢”,这是中原一带的点心和小吃。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108页
外来食品
外来食品传入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两汉,这个时期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促进了中西交流。传入的食物与调料有豌豆、芝麻、核桃、黄瓜、葡萄、大蒜、石榴、芫荽等。二是唐宋时期,这时传入的有高粱、菠菜、胡萝卜、西瓜、洋葱等,另外用甘蔗制糖法也从印度传入。三是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于南北美洲的各种农作物,如玉米、番薯(即白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菜豆、西红柿、花菜、辣椒、甘蓝、菠萝等相继传入中国。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108页
四、中国人的饮食方式
(一)“食不时不食”
先秦时人们一般吃两顿饭,早餐是10时至11时,叫作“饔”;晚饭是下午3时至5时,叫作“飧”或“哺”。战国时期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实际上统治者那两餐与老百姓的两餐是天差地别的。汉代皇宫与上层社会里大多是吃三餐或四餐,平民百姓一般还是两餐,劳动紧张时,早上加上一顿早点,称之为“寒具”。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一页,共108页
日常饮食:
朝食(饔yōng ,专指早餐 )
餔食(飧sūn,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昼食(午饭)
宴请饮食:
钟鸣鼎食:餐饮器具带有政治化的特征,饮具成为一种政治的手段和工具。《礼记·礼器》:“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二页,共108页
(二)分餐制与合餐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三页,共108页
(三)筷子的使用:
筷子古名“箸”,“箸者,助也”,也就是帮助吃饭的工具。后流行到南方水乡,水乡驶船忌讳顶风船住,“箸”与“住”音同,便改作“快”,加上形旁就成了“筷”。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四页,共108页
五、中国人对饮食的艺术追求
人们食有余裕时,在饮食生活中追求精神满足甚至胜过了物质上的需求。这时吃饭不仅要填饱肚子,而且讲求饮食的味道、形状、色彩和入口时所给食者的感觉;不仅对食物本身提出要求,而且还对餐具、进餐次序、进餐环境、进餐伙伴等等许多与吃饱肚子并没有多大关系的事情提出了要求,但这些大多属于追求精神满足的层次。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五页,共108页
(一)五味调和
“五味调和”最早是指做羹,古代的“羹”比现在的“羹”要浓稠一些,它是自古到隋唐期间最重要的菜肴。《说文》中把“羹”解释为“五味盉(后通作“和”)羹”。这意味着人们懂得使用五味调料后,首先把它使用在制作羹汤之中,后世称做羹为“调羹”也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六页,共108页
(一)五味调和
善于调味的大厨
烹饪祖师──彭祖;
宰相名厨──伊尹;
调味专家──易牙;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七页,共108页
(一)五味调和
花样繁多的炒菜
作为一种烹饪法,“炒”加工的范围极广,蔬菜中的果类、叶类、块茎、块根、茎类都可以用“炒”的办法烹制,其他如山珍海味、家畜家禽、面筋豆腐,乃至粥饭糕饼无不可炒。炒菜营养丰富,不仅因为它是由多种原料配合而成,也由于它加工时间短,各种营养成分流失少。炒菜可荤可素,也可以荤素合炒,少量的肉与较多的蔬菜就可以炒出一个菜,这是水煮、火烤、油炸、汽蒸等烹饪法做不到的。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八页,共108页
(二)色、形、味、触相统一
中国菜肴烹制的理论核心是调味,但也兼及菜肴的“色”、“形”、“触”,一个成功的菜肴可以说是这四者的统一。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九页,共108页
(三)食具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丽人行》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页,共108页
西周的火锅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一页,共108页
战国的烤炉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二页,共108页
西汉的烤炉和煎炉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三页,共108页
豪强大族家的厨房和陶灶模型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四页,共108页
汉画像石酿酒图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五页,共108页
汉代的宴饮与席间娱乐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六页,共108页
粮食加工机械——舂碓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
古代的饮食文化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