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
现在学习的是第一页,共91页
第一节 主要的气象要素
一、气温
表示大气温度高低的物理量。反映一定条件下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通常指距地面
。
二、气压—有规律的,一般只在夜间形成,早晨随着太阳不断加热地表,地面温度上升,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失,一般在上午完全消失。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六页,共91页
逆温
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下午
日落前1h
夜间
日出
上午10h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七页,共91页
逆温
——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而增温所形成的逆温(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区内)
很厚的气层下沉 压缩变扁 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八页,共91页
逆温
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由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所形成的逆温。
下层湍流混合达 上层出现过渡层 逆温
现在学习的是第十九页,共91页
逆温
冷、暖气团相遇
冷暖间逆温
暖气上爬,形成锋面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页,共91页
小结:大气稳定度的判定(定性):
①当γ﹤γd 时,大气是稳定的:
②当γ﹥γd时,大气是不稳定的;
③当γ=γd时,大气是中性平衡状态。
大气稳定度还可细分为A、B、C、D、E、F六个级别,分别代表极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弱稳定和稳定。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一页,共91页
五、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
锥型(中性or弱稳)
扇型(逆温)
爬升型(下稳,上不稳)
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二页,共91页
(1)翻卷型(波浪形):出现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下, r﹥rd的情况下,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烟云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很大,扩散速度较快,烟云呈剧烈翻卷。由于扩散速度较快,靠近污染源地区污染物落地浓度较高,在较远的下风处污染较轻,该种烟云多发生在晴朗的中午。
(2)锥形烟流:外形类似一个椭圆锥,当烟流离开排放口一定距离后,云轴基本保持水平。烟流比翻卷形规则,大气处于中性或弱稳定r﹥0, r= rd。扩散速度及落地浓度均比翻卷形低,污染物运输较远。该种烟流多出现在阴天或多云天以及冬季夜晚。
(3)扇形烟流:其扩散在垂直方向受到抑制,在水平方向扩散成扇形。大气处于稳定状态r﹤rd,出现逆温层。污染物可以传送到很远的下风向。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三页,共91页
(5)熏烟型烟流:烟囱出口上方大气稳定 r﹤rd;下方大气不稳定r>rd。这种情况下烟云就好象被盖子盖住一样,只能向下部,象烟熏一样直扑地面。在污染源附近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地面污染严重。
(4)屋脊型烟流:烟囱出口上方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r﹥rd;下方大气则处于稳定状态r﹤rd。烟气中污染物不向下方扩散 而只向上方扩散,对地面污染较小。该种烟型多出现在日落前后。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四页,共91页
第三节 大气的运动和风
一、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直接作用力
重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上与重力基本平衡)
间接作用力
地转偏向力(相对运动:方向改变)
惯性离心力(大气曲线运动:很小)
摩擦力(近地1~2km内明显)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五页,共91页
二、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大气层边界层中,由于摩擦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对数律模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六页,共91页
指数律模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七页,共91页
三、地方性风场
1.海陆风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八页,共91页
地方性风场
2.山谷风
现在学习的是第二十九页,共91页
地方性风场
3.城市热岛环流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页,共91页
热岛效应造成危害的案例:东京在2000年夏天超过30摄氏度的日数为67天,有41个热得夜不能寐的夜晚,而10年前只有23天难以入眠。急救车出动次数也从1985年的100次增加到628次,2000年死于热浪的人数达207人。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一页,共91页
主要阐述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类比于分子扩散,污染物的扩散速率与负浓度梯度成正比
泰勒模式
萨顿实用模式
高斯模式(应用最为广泛)
第四节 大气扩散模式
现在学习的是第三十二页,共91页
一、 高斯扩散模式
坐标系
右手坐标系(食指—x轴;中指—y轴;拇指—z轴),原点:为无界点源或地面源的排放点,或者高架源排放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点;x
大气扩散与污染控制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