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分析.docx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色剖析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色剖析
1 / 7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色剖析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色剖析
刘长卿在唐朝七律发展史上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七律送别诗大多倾注以“泪沾巾”“泪沾衣”等模式结尾。刘长卿是一个比较喜爱夸张的诗人,可是,当送别之时,于大庭广众之下,明显没有感人
流涕,却强说自己“泪沾巾” ,这类情况想必不大合理。真情实感是感人人心的前提。 和台阁诗人对比, 刘长卿的送别诗更为真切动人。这是因为,诗人擅长将个人的遭际、感觉和送别对象的实质联系起来,拉近了两人的关系,令人感觉特别和蔼。以《饯王相公出牧括州》为例:
缙云讵比长沙远,出牧犹承明主恩。城对寒山开画戟,路飞秋叶转朱,江潮淼淼连天望,旌旆悠悠上岭翻。萧索庭槐空闭,旧人谁到翟公门。
题目和首联交代送别对象的遭际。王相公即王维之弟王缙。
两《唐书》云王缙性贪冒,结附元载。大历十二年三月与元载同
时冒犯坐牢。元载赐死,唐朝宗念王缙年纪已高,免他―死,贬
为括州 {4} 刺史。对王缙来说,这已经是万幸了。何况,括州属
江南道,算得上是比较丰腴的地方,与很多被贬岭南、剑南、黔
中等穷恶之地的左降官对比, 已经是特别好运的了。 刘长卿有过
被贬南巴 {5} 的经历,曾到过今日的湖南、广东一带,深知那边
环境的邪恶。所以他在开篇就安慰道: “缙云讵比长沙远” ,意思是说能够出牧江南道的括州, 而不是像元载同样被处死, 真是皇帝开恩了。 中间两联描绘前去括州行旅的艰辛和悲凉, 尾联则想象王缙到贬所后寥寂孤单的生活, 领会王缙的悲凉心境。 这首送别诗,从方方面面体察送别对象的遭受和心情, 足见诗人的真挚和体谅,真情实感立时表现。
再如《陨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 : 前朝旧业想遗尘,今日异乡独尔身。郧地国除为过客,杜陵家在有何人。苍苔白露
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西去茫茫问归路,关河渐近泪盈巾。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刺随州之时。 送韦司士归上都勾起了诗人浓浓的羁旅愁恨和思乡之情。 刘长卿是洛阳人, 自天宝末年避祸到江东以后, 因为各种原由就向来没能再回去。 他和那些南渡的中原游子同样,时辰都在在烽火笼盖之下的故乡、亲人,哪
怕自己的故乡已经是一片荒凉: “旧国无家访,临歧亦羡归。 ” 写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色剖析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色剖析
3 / 7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色剖析
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过花甲之年,走开家乡有三十多年了,但
是当他碰到得以北归的朋友时, 他仍是感触万千。 他在诗中怜悯韦司士在战乱后只身返乡, 替他想象故乡的荒凉冷寂, 假想韦司士“关河渐近泪盈巾” 。很难说这不是诗人思乡情结的写照。正是相像的遭受使他能这样真切地领会朋友的心情, 进而写出诚挚动人的诗歌。
刘长卿和钱起等诗人在送别诗创作上的这些差异, 正表现了江南地方官诗人和台阁诗人在创作特色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 归根究竟,是由两个诗人集体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生活环境等现实要素造成的。
第一,生活环境影响两派诗人的诗歌内容。 台阁诗人生活内
容单一,范围狭小,同样的题材难以写出新的内容。江南地方官
诗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