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歌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王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歌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东晋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和发展了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合称 “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表达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
山 居 秋 暝
王维
朗诵诗歌
把握节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有画
画中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洗后的松林,更加苍翠;林间的山石,也显得格外洁净;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明亮皎洁,纤尘不染。山雨汇成的清泉在小溪中缓缓流淌,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叮咚有声,清脆悦耳。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清幽明净的纯美诗境。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女子提着浣沙的竹篮,伴着银铃般的笑声,走进了各自的柴门。水面莲叶轻摇,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自在的渔夫,驾着满仓的收成穿过夜色,沿着溪流归来。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随性而起,戴月而归,这般勤劳、开朗的性格,这般朴实、自在的生活,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许多。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些景物洁净、清幽、远离尘世,人物勤劳、淳朴,展现了一幅明净清幽的乡村生活图。
咀嚼诗意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幽的环境是否和谐?
简析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幽的环境是否和谐?
和谐。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因为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
简析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用典故。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此时的诗人,对官场感到厌倦,而山居的美好让诗人对宁静平和的闲适生活产生向往。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背诵全诗体会“诗中有画”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 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田园乐七首(其六)
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中有画”,“画”由何来?
意象
画面
色彩
细节
留白
意境
(情感)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茉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深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除了有“画”,还有什么共同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 (《酬礼部杨员外》)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三更。 (《秋夜独坐》)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通佛理。这对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影响极大,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美的意境
王维山水田园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