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时间:2021-10-26 11:12:48
网络首发地址:.
中国科学: 基因组学的相关基础研究达到了一
受选择区域进行深度挖掘, 定位驯化的关键QTL位点 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此外, 传统的作物驯化和遗传改
并图位克隆基因, 不仅揭示了人工选择作用下生物遗 良导致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 严重影
传变异的规律以及物种形成的机制, 加深了人们对特 响作物的生产效率、产量和品质, 影响全球粮食安全
定生物性状起源、变异和进化的认识, 还促进了功能 和食物质量. 因此, 亟需利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提出育
引用格式: 杨学勇, 苏汉东, 张梦卓, 等. 多倍化和驯化.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21, 51
Yang X Y, Su H D, Zhang M Z, et al. Polyploid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Chinese). Sci Sin Vitae, 2021, 51, doi: -2021-0220
© 2021 《中国科学》杂志社 : 多倍化和驯化
种新策略. 化为普通小麦[2]. 之后, 小麦从起源地出发向西扩散到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的 欧洲[3], 向东扩散到亚洲, 约公元前2600年进一步传播
快速发展,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染色体工程、合成生 到中国. 得益于多倍体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六倍体普通
物学等方法对野生资源进行从头驯化、定向进化, 为 小麦迅速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 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
新型作物的定向驯化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可行性. 我 粮食作物之一. 马铃薯按照倍性可分为二倍体
国科学家结合多倍体的优势, 在异源四倍体野生水稻 (2n=2x=24)、三倍体(2n=3x=36)、四倍体
品种分子设计与快速从头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 (2n=4x=48)、五倍体(2n=5x=60)、六
多倍化和驯化杨学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