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写作方略.docx对联
王震
【总体阐述】
对联,俗称对子,因古时多悬挂于亭台楼阁的楹柱而被称为“楹联”。对联句式自由、长短不拘,语言精练、对仗 工整、平仄协调、音韵和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桃符”。《山海经》”“百重”写“松杉”“云水”之多,体现青龙寺的幽静。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人的情感注入联中。如岳飞庙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把“青 山” “白铁”拟人化,表达对岳飞的敬仰、对秦桧等人的憎恶。
双关,利用谐音或谐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同时有两层意思,字面的一层意思是虚设,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实情。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此联以“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的特点,隐含另一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一谈蔬果花卉,一谈人事姻缘,联意隽永,引人入胜。
顶针。将前一句的尾字作后一句的首字,使相邻接续的句了首尾同字相连,环环相扣。如:“大肚能容,容天下 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用典,是用古代典故、习俗或警语来表情达意。如上例联中的四个人名,也属用典。当然更多的是直接引用。 如岳飞庙中的对联:“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上联化用岳飞的 话:“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矣。”下联化用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 上则为日星。"
反复,为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 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如:“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关”“对” 为复字,但“关关”与“对对”中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 相同,使得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叠字法,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如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用叠 字描写了西湖美景,加上和谐的音韵,体现了西湖美丽的湖光山色。
析字法,将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
拆字法。如:“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对联中的“江边鸟”为“鸿”,“天下虫”为“蚕”。
合字法。如:“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上联拆分“思”,下联拆分“赏”。
再如拆字、合字混用的:“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白水泉边少女妙,次女有姿。”一副联中有“岩、枯、柴、 泉、妙、姿”六字的拆合。
镶嵌法,把某些特定的字词(如人名、地名、方位、节气、序数、偏旁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嵌入联语。 如:“韬奋图书馆”中的对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
加字法,将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如“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 行昨夜行。”对俗语添加字词,改变原来俗语的意思。
同音法,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副对联中。如“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 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阁”与“鸽”、“洲”与“舟”同音异字相间使用,使楹联产生回环反复的妙趣。
转类法,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如“好读书不好读书;好 读书不好读书。”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W”,第二个“好”字读“h4o”,下联则相反。
对联的写作方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