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是顺应还是超越
—-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资小学 巫雯
教法一:
师先出示两个正方形,一个边长为6厘米,另一个边长为4厘米;再出示一个长为18厘米,宽为12是顺应还是超越
—-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高资小学 巫雯
教法一:
师先出示两个正方形,一个边长为6厘米,另一个边长为4厘米;再出示一个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操作用正方形去铺长方形,看看哪种正方形能将长方形铺满?在学生充分操作、交流的根底上,启发学生考虑、交流:为什么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方形呢?6和12和18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再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这里的1、2、3、6和12和18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此根底上提醒公因数的概念并追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你能结合公因数的含义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组织学生交流后再启发学生根据前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经历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精品文档请下载)
反思:
以上的教学过程顺应了教材的编写思路,老师结合详细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学生学得被动,课堂上学生根本上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兴趣不浓,,并没有抓住知识的前后联络,和新知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精品文档请下载)
教法二: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刚刚还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根据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猜猜看下面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精品文档请下载)
生:公因数和最小(大)公因数
师:那你们认为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能举例说明吗?
生:……
师:为什么不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因数呢?
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因数总是1
师:想一想,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怎样比较简便?能举例说明吗?
生:……
师:在刚刚的学习过程中你们用到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经历,这些方法对你以后的学习有启发吗?
生:我发现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严密联络的,我们要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来学习……
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会找一个数的因数;认识公倍数和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根底上学习的新内容。以上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新知的生长点,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自主建构新知。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趣高涨,他们觉得数学学习其实并不神秘,而是环环相扣,只要我们主动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络,很多新问题都能化归为旧问题。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两种教法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nrdwb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