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 21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计划
一、需求论证
电子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从十一五时期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30%,预计在十二五时期内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订单式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岗位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以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专业技能多样化"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的培养目标,毕业时双证书获得率达98%;强化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创设成我校的精品专业,逐年扩大本专业的招生人数,通过二年的专业建设,将本专业的学生人数达到600人左右。
按照"实用、够用、基础"为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制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完成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的教学项目,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建立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服务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确保理实比为4:6,在教学中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突出做中教、做中学;重视开发校本教材,特别是实践教学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的编写,争取用两年时间形成系列化、规范化、网络化的实习实训教材。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两年的建设,将原有的300个实践操作岗位,增加到500个,新建两间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本着提升质量、争创一流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方式,加大校企合作及联合办学力度,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每年增加一至二个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逐年增加,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通过引进、选拔和培养并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特别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考察;从行业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或技师担任特聘教师,从社会能工巧匠中聘请兼职教师。经过两年的努力,"双师型"教师达到
.
4 / 21
95%以上,打造一支本地区内一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教学团队。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依据《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文件精神,以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本专业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成立有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以机构、制度作保障,确保校企合作在机制规范下运行。
校企合作建设:一是加强与现有合作企业的协作关系,拓宽与企业的合作领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训时间、条件;二是联系电子制造企业,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三是每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2个。
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和管理制度,与行业和企业联合,结合项目建设建立专业实践教学监控制度,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构;二是建立健全通过校内外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网络,及时发现培养方向、教学内容与企业相互矛盾的地方,并作出相应改进,使教学过程动态适应社会需求,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制定教学督导制度,负责对本专业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工作等进行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监督整改;四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素质能力为核心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评价模式。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质量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体系。
三、建设思路
按照"国家改革创新的示范学校建设规划"总体要求,本专业建设以专业改革创新为重点,通过市场调研、开展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并转化为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任务,制定并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岗位课程、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推动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特色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以改革教学模式为抓手,高标准建设专业教学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内外培训、企业实践、生产服务和聘请专家指导等为主要途径,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
中职示范校建设建设方案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