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经营面积:林场的经营面积应因条件不同而异,一般为 3 万~4 万hm2。
(2) 产量规模:年生产能力为 3 万~4 万m3的林场,其经营开支和投资支出均较为节省。
(3) 合理经营半径:林场区划的经营半径在 20~30km 之间,通勤时间控制在 30min 左右。
(4) 林区基层基本社会组织:要求林场经营面积在 2 万hm2以上。
(5) 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三)林业局的开发方式
注:黄色加亮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实现全面开发建设、全面经营方式。
(四)林业局的产品
林业局产品系列:营林产品、木材产品、综合利用产品、多种经营产品。
(五)营林生产规模
由以下原则确定:
1.首先应满足对现有森林进行有效的管护;每年出现的采伐迹地能及时更新;更新造林所
需种苗能保证生产供应及时;
2.根据合理经营的原则,结合营林生产资金、劳力的可能情况,合理确定中幼龄林抚育间
伐、低产林改造、营造速生丰产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及沼泽地改良利用等的年工作量。
(六)木材生产规模
确定年采伐面积和木材年产量应遵守以下原则:
1.根据以场定局经营,以场定产轮伐和用材林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的原则,限额采伐。
2.确定的木材年产量,应不影响后续资源持续轮伐,在经营周期内,不得造成中途停产或
减产。
3.实行统一的林木采伐量。
4.确定年伐量时,应扣除一些参与计算因素。
(七)木材加工和综合利用的生产规模
(八)多种经营项目的生产规模
林业局应在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大力发展多种经
营,重点发展种植、养殖、采集、采矿、建材、旅游和加工等行业。
三、总体设计的评价
林业局总体设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是研究采伐数量的水平与林业局综合效益之间
的最佳耦合关系。
影响因素:建筑、设备工程和管理工程决策;风险因素。
(一)评价过程的组织
评价过程的组织过程可以描述为图所示。
(二)系统评价及其主要内容
1.系统设计的技术评价;
2.系统设计的经济评价;
3.系统设计的生态评价;
4.系统设计的社会估价。
第二节 营林生产规划设计
一、营林生产规模
生产规模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实体中,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相互之间的组
合所能达到合理生产量的生产要素量之关系及其匹配关系。
(一)营林生产结构
1.营林生产规模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是对局、场系统产出功能调整的前奏和基础。据此,可以确定林种、树种、龄级以及林
分结构的调整方案,从而为分年度的森林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
2.森林结构关系研究的内容
(1) 森林效益情况分析及效益结构关系的研究:用以指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互之间应
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构成关系,以便聪总体上为营林生产规模决策提供指导。
(2) 林种结构关系调整研究:分析现有林种比例结构和林分组成结构,对发挥森林多种效益
注:黄色加亮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林种结构。
(3) 树枝结构关系调整研究:分析现有树种对充分发挥森林多种效益的影响和作用,确定林
区造林的树种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分析并确定不同类型林种,以及不同立地条件下林分结构
的最佳模式。
3.森林结构关系调整决策
森林结构关系调整决策,引用层次分析模型作辅助决策的手段。
(二)培育目标确定
培育目标就是确定培养大、中、小径级材的比例。以胸径 D 划分特大、大、 中、小径
级材。
大、中、小径级材的比例直接影响到木材的生产周期。因此,确定时应综合考虑立地条
件、经营面积、现有森林资源的特点、各级的基地任务指标以及经营水平、经济条件、自然
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三)营林工作量确定
1.树种结构调整
(1) 调整经营树种结构比例关系的确定。
(2) 调整经营周期内树种结构调整的总任务量的确定。
(3) 总体设计有效期内,林种结构
木材生产管理 第二章 木材生产规划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