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2课时)
庐丰民族中学 曾传康
【教学目的】
①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文言文自读才能。
②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解课文深化的寓意.
③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比照,衬托手ò)
(二)读准句读。例如: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读懂字词。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老师巡视,答疑解惑。老师备案:
※ 重点字词:
方(方圆)七百里 年且(副词,将近)九十
河阳(,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之北
惩(苦于,为……所苦)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的意思。)也
吾和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铲除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相许(赞同) 箕畚(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
何苦(愁)而不平 虽(即使)我之死
曾(在否认副词“不”前,加强否认语气,译为“连……都……")不能损(削减)魁父之丘
寒暑易(交换)节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子子孙孙无穷匮(穷尽)也 命夸娥氏二子负(背)二山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其妻献疑(提出疑问)
且(况且)焉置(安放)土石 始一反焉(始,才。反,通“返”。焉,语气助词.)
※ 通假字: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同措,放置。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一直
无陇断焉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 文言句式: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四)会译课文。
课时2
三、课文分析:
(一)齐读课文1~2段,考虑: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①杂然相许;②杂曰;③ “邻人京城氏之孀。)
5、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困难的,难在何处?
① “年且九十”(说明年老)
②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目的之宏伟)
③ “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
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和广泛的群众根底。
(二)齐读课文第3段,考虑: (分析讨论人物)
1、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
《愚公移山》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