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曹操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品味探究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生平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且听风吟阁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古代诗歌五首
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品味探究苑
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第五、六句用了律诗的什么特定手法,它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第五、六句用了对仗手法,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马蹄”,也是暗切“行”字。
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游踪:孤山寺北 湖东白沙堤
孤山寺所见:水面初平云脚低
游程所见
早莺争暖树 新燕啄春泥
乱花迷人眼 浅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写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钱塘湖春 行
马致远
作者生平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且听风吟阁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
古代诗歌四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