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诗人幽幽道出:“而将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笑话化解为难 常言道,一句话说得人哭,一句话说得人笑,可见说什么话,怎么说话,里面大有学问。余光中就有这样的本领,遇到为难的场面,他轻松地说上几句,立刻活泼了气氛。他说的话,并不是一般的应景之词,琢磨起来还带有很浓的文化意味。说者好像随意,听者喜笑颜开。 有一次,余光中应邀参与一个文艺奖的颁奖活动,他担当了召集人的重要角色,在场的都是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新闻媒体记者。主持人请余光中上台讲话时,他走到给他预备的麦克风前,却发觉一只巨型的花篮挡在面前。余光中个子不高,台下观众只见花篮不见人,场面着实有些为难。工作人员一看不妙,忙上台把花篮移走。明显,这是一个令人不开心的插曲。 眼见场内观众哗然,余光中撇开讲稿,沉着地加了段开场白。他幽默地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有唐诗为证。我就从崔护的名句起先吧。”全场笑声响起,随即掌声一片,高度惊慌的工作人员放下心来。 余光中著作等身,名扬两岸。他把他的诗作、散文、评论、翻译称为自己“生命的四度空间”。青年与中年的勤奋耕耘,使余光中晚年进入辉煌的巅峰。他的领奖词别出心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一次,在台湾一项重要文艺大奖中,获奖者大都是黑头发的晚辈,只有余光中白发染霜,年届花甲,特别醒目。余光中在致词中,不是志得意满,也不过分虚心,而是幽默地说:“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当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经成名;但年老时得奖,就应当跟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这两句话是全部的人都没有想到的,充溢诗意,而又充溢哲理,自然引得满堂喝彩。 将人家的话“翻新” 余光中的文学成就是以中文为载体的,在中国当代文学,的长廊中有着不行替代的位置。许多人都以为余光中是在中文系教书的,其实不然,他告知媒体记者:“事实上,我在大学读书是读外文系的,我在大学教书也始终在外文系,教英美文学。我跟挚友说,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 当时,余光中虽然写诗起先有了名气,但他长期从事外文教学,而且在美国留学深造,有人评论说,他和一批在海外的作家是“浪子”,意思是离开家园而缺乏根基的人。关于这个譬如,余光中不赞成,但他不是简洁地否认,或者表示出反感,而是沿着别人的思路,参加了新的含义。“有人曾说我是‘浪子’,其实我是‘回头的浪子’。” 余光中把别人的评价先“拿来”,再发挥开去:“虽然我读的外文系,教的外文系,但我不过是从西洋文学中学习,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把西方‘冶金术’拿来,开掘东方宝藏。我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中国的新文学努力。当然,多相识西方,对我的写作还是有协助的。用一种象征的说法来看,无论是留学西方,还是学西方的文学文化都算浪子,许多人浪子一去就不回头了,完全效仿西方。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东方来。做‘回头的浪子’。另一方面你专作孝子,守住传统,一成不变,然而孝子能不能光天门楣也很难说。所以我当时的一个说法,‘浪子回头’,也许是比拟可行的一条路。”余光中奇妙地避开“浪
余光中的诗意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