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的文明课件.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5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政治制度演进物质文明——经济结构及特点精神文明——主流思想演变、科技与文化【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诸子百家知道儒道墨法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儒学成为正统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宋明理学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明清之际儒学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和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春秋孔子/老子思想;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1、程朱理学。1、陆王心学;2、李贽的思想主张。1、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试题呈现形式多样。2.【考情分析】浙江山东江苏广东思想道家心学墨家兼爱、节用儒家中庸09心学李贽王阳明心学科技09指南针外传文学09诗经书画09文字演化戏剧2009-10年新课程高考各地试题在本专题的考点分布表制表归纳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科技和文化艺术成就,在复习过程中,运用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进行识读,记忆,体验,表述效果较好。材料学习法: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知识迁移法: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形成结论。解答方法:以审题→思考→解答为线索。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考虑,切不可只浮在题目的表面去回答。复习方法指南 1、背景: 2、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3、意义:经济、政治、阶级、思想、社会环境根本道家:儒家:墨家:法家:老子孔子(核心、政治、教育)、孟子、荀子(主张)墨子商鞅、韩非子(“道”;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1)原因:(2)特点:(3)基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统一趋势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巩固君权、稳定秩序a、“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b、“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神话皇权,加强君权c、“三纲五常”——加强中央集权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对儒学有哪些新发展? 2. 汉武帝推行:(1)措施:(2)结果:政治:启用儒生;思想:罢黜百家;教育:太学、各级学校积:正统、主流消:专制、迷信、维护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实质:文化专制政策,禁锢思想,抑制文化民主。到汉代儒学开始成为正统的条件?(1)政治:①大一统的局面得到巩固;②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经济: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文化:①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②董仲舒对儒学进行顺应时代的改造。③汉武帝维护政治一统的需要。问题探究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的文明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