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读后感12篇
《青山不老》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我看完之后我的感受很深。
中国的晋西北是一个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15年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
是啊,青山不不会老的,老人的宏伟设想,是多么的伟大,他为了要栽树,他的女儿三番五次想把他接到城里享清福。可是,他每一次都没有去,是因为他把树木当作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他不愿意离开这里,不愿意离开树木。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地神话和奇迹,他虽然是一个老人,但是,他仍然很坚强,他想自己爬不起来的时候,才放弃栽树。他对树有着多么深厚得感情。青山上得树木都是他用辛勤得奋斗而换来的,他什么也不后悔,因为他有树木来陪伴他,他不会觉得孤单。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都种百分之三十。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也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
《青山不老》读后感5
文章开头便让人感到了浓浓的绿意:“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然而,文章所说的这个地方,竟是中国的晋西北,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恶兽盘踞之地!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中好生疑问:“这样的地方,怎会有文章开头的那一片绿色?”没有错,这绿洲的出现,是因为那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居然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信念;他的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这不是81岁高龄的老人应得的回报吗?人老了,过平静的生活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但是,他,不肯。他坚定不移的相信种树便是命运的选择,他执着地坚持着在旁人看来有些可笑、不现实的宿命,把屋后的青山认定为他最后的归宿!老人已跨过了八十岁的门槛,却还有宏伟设想:继续栽树。他这样实现人生的价值;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原本,他(她)(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他(她)要通过追求,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放弃了人生中一个常人最舍不得放弃的部分:逸。他从没有萎靡不振过,他把毕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命运的选择”,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放眼老人的一生:他的人生是充实的,还有快乐——因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快乐。老人对青山深深地爱着:他创造了它,它也帮助了他——它给了他信仰:坚持自己的抉择。
《青山不老》读后感6
近年来没有特意去买书看,孩子喜欢看课外书籍我有空拿便出来翻翻。读了《青山不老》我为文中的老人而感动,受益匪浅。在中国晋西北,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这山沟里任意破坏,也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风大的时候,能把牛马等大牲畜吹得向后倒退,有时能把它们卷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抛下来,这么厉害的风暴,有这么一位老人为青山付出了许多年青春,把青山变成了美丽的绿洲。
老人凭着自己的微薄之力留下了青山,与环境作斗争,绿化环境,保护环境。老人好不容易才绿化了青山,如果我们破坏环境就对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儿几次让老人停下来,回去享清福,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把种树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他认为只要自己还能动就要一直栽树,造福子孙后代。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我们的植树英雄:马永顺。国家需要木材,马永顺伐树36500棵。他为了补回这些树,每年春季都植树。1982年马永顺还有8000棵树没栽上。有人劝他:“你种那么多树该休息休息,享享清福了。”但马永顺坚决不要。他坚持义务植树40年,栽了五万多棵树。最后成为一名植树英雄。
要保护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样人类可以继续住在这个星球上。作为污水处理厂的一名员工,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还碧水于世界,送清新于人间,身为天创人我感到无比骄傲。
《青山不老》读后感7
敬爱的老爷爷,我想对您说:
看了您的事迹,使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您是一位多么让人敬佩的老人啊!想当初晋西北是一个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泥石流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的地方。县志曾载
《青山不老》读后感12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