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根是64根。
…………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摆法,你喜欢哪一种摆法?你能根据你的摆法试着说一说怎样计算56加8?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
生1:56 + 8= 64 生2:56 + 8= 64
(60) 4 4 54 2 (10)
想:56 + 4 = 60 想:2 + 8 = 10
60 + 4 = 64 54 + 10 = 64
生3:56 + 8= 64 生4:56 + 8= 64
50 6 (14) 4 52 (60)
想:6 + 8 = 14 想:52 + 8 = 60
50 + 14 = 64 4 + 60 =64
…………
师:经过计算,我们班需要准备64袋糖。看来呀,计算56+8的方法还真不少呢!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3
通过这节课,整体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在本节课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1、给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
苏联教育家苏霞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的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课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这句话。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36+9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想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2、自主探究活动,给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究活动中,给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空间更大了。因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转变。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大部分时间是以参与探索者身份出现,与孩子们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伙伴关系。
3、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36+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录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4
上周四,听了王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教学的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感受很多,收获很大,下面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听课后的一些看法:
首先,王老师用卡片作为教具出示口算题,以作复忆,为促进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其次,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的把握了本节课进位加这个重点,以及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满十进一”的教学难点。在课上,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算理,揭示算法,为学生很好的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供了保障。紧接要求学生不摆小棒说出算法,加强了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必要的。
最后,在练习中通过组织比较,及时整理了知识结构。体现如下:
(1)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
在学会计算24+6后,紧接完成课本中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看计算结果,让学生发现所学内容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能让学生通过比较,深刻感悟、理解进位加或不进位加的算理。
(2)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引导算法。
王老师在巩固练习中用小黑板出示了三组算式,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题组中算式的联系,让学生体会一位数加一位数是基础,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第一步计算,让学生巩固、掌握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数学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