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的。《沁园春 雪》编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才能.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1、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3、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4、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络,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老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详细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假设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风光)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宏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概,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群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群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根底,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泼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根本打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响”,”反响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展反响。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的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察学生审题的才能,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开展学生形象思维才能和进步学生读写才能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缺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雨说》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雨说》是一首现代诗歌,对于诗歌的教学,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才能”、“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才能”。结合本单元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本课学习目的是:
1)、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雨的象征含义。
2)、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体会诗歌轻柔、喜悦的风格。
2、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领悟诗歌内容。
3
沁园春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