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羲之的错误.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羲之的错误
耘庐(YL0161228台。点击标题下蓝字“耘庐”免费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推送优质的内容。关注后点击“见面礼”还可领取书法,国画,篆刻的相关资料。请不要让知识停留王羲之的错误
耘庐(YL0161228台。点击标题下蓝字“耘庐”免费关注,我们将持续为您推送优质的内容。关注后点击“见面礼”还可领取书法,国画,篆刻的相关资料。请不要让知识停留在此,记得分享。书圣写字十全十美?
那你就错啦!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三个最经典的摹本,分别出自唐代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冯承素之手。其中,冯承素所临摹的神龙本被公认为最好、最接近王羲之真迹。冯承素采用的是双钩填墨法,临摹得极仔细,为我们了解王羲之真迹的书写状态留下了一些线索。通过神龙本,我们可以看见,即使书圣笔下,在自然的书写状态下,也会出现“瑕疵”。
破锋笔毫似乎分了岔,导致笔画中间出现细长的空白线,比如下图“同”的左边一竖、“觞”(觴)左边的“角”、“岁”(歲)上面的“山”(其实王羲之写的不是“歲”,而是它的异体字,能看出区别吗):断笔
也就是笔画不连贯,出现中断,比如“可”的一横、“足”的一捺、“揽”(攬)字里的“臣”(王羲之其实对“攬”进行了部分简化):贼毫指个别笔毫不听指挥,四处游走,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下面这个“暂”。其右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现了分岔,右下角的“足”的右侧干脆出现了“毛边”,这些都是贼毫的效果——话说标准的繁体字应该是“暫”,书圣又写了异体字。当然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瑕疵,应该算是“特效”。存世所有《兰亭序》摹本当中,冯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自然最接近真迹。为什么只有他做到了?
唐朝人制作摹本常常使用双钩填廓法,也就是在原作表面覆盖一张半透明的纸,先勾出笔划的轮廓,再把空白处填满。这种方法的还原度很高,但笔划中的尖锐之处(比如钩和提)往往缺乏棱角,贼毫之类的细节也很难表现出来。
所以冯承素采用半临半摹的方法,有时双钩填廓,有时直接手写!这样做当然最能保留原作的手写意味,但恐怕只有那些书法造诣直追王羲之的人,才有胆量、有能力这么做吧!
冯承素摹本最精绝的地方,在于他充分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迹:“于(於)今所欣”改为“向之所欣”“是(或者足)可悲也”改为“悲夫”“岂不哀哉”改为“岂不痛哉”“外寄所托”改为“囙寄所托”,囙是因的异体字“有感于斯作”改为“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使用的毛笔跟现在不太一样,笔芯是硬毛,外围是软毛,写起来比较硬,常有几根笔毫不听指挥,而且在雅集时即兴作书,于是就出现了这些“瑕疵”。
最精彩的一处修改痕迹还要数下面这个:王羲之最初写的是“一揽昔人兴感之由”(一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思考再三后在“一”上多添几笔,改成了“每”,变成“每揽昔人兴感之由”(每当我看到古人发感慨的由头)。
冯承素不仅使用浓淡不同的墨色保留了“每”的修改痕迹,而且遵循了原作的字间距:由于字型较扁的“一”改成了字型较长的“每”,所以“每”与“哉”“揽”二字的间距明显变小。我们看下面这幅图会更清楚:右边“哉一揽”三字的间距与左边“合一契”三字的间距原本是一样,由于“一”改成了“每”,所以“哉

王羲之的错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金钏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