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写出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联络上下文和生活经历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画导入,理解诗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黄昏,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渐渐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这里的风光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你能想个方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老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雀楼的相关资料.
,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方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
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化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
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拟老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为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根底。
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说一说,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说整个画面开展。
3。巧借生字,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
(1)(师出示图片)“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人和人、人和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啊!(依靠、依偎)太阳是怎样依着群山渐渐下沉的?(在“依"字旁边标注“靠")
设计意图:
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假设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就能到达“学一个带一串”的成效。
(2)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尽)“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那谁能把这种景象完好地说出来?(黄昏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
(3)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的黄河?
(4)两行诗连起来读画面会更美!如今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这抬头、低头满眼都是自然之美的优美诗句!男女生能合作读吗?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理。
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结合古文字,学习理解“欲”。在诵读中,自然理解“千里目、更",在理解的根底上,练习有感情地读.
3。“欲穷千里目”中“穷"是什么意思?看完、看尽。“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
5。是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
课件出示:
只有站得,才能看得.
(板书:登得高看得远)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再读读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诗意的大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读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
,生配乐诵读.
2。创设情境,练习吟唱.
。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的衬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
8古诗二首【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