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寓言故事,所以可以初步理解寓言,《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寓言故事,所以可以初步理解寓言,但由于年龄问题,还不能很好地把感性认识进步到理性认识上来。所以要教好本课还需循序渐进,先从感性认知,再稍预以理性认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本课主要内容.
2、弄懂本那么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醒课题,解释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那么"的“那么”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那么:篇,条。寓言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挖苦某种人.)
“掩耳盗铃”这那么寓言。老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的意思?
(掩:捂住。盗:偷。掩耳盗铃是指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二、提出本课学习要求,明确学习目的。
1、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那么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看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那么寓言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那么寓言。
三、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标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纯熟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纠正读音。
(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4、考虑: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老师引导,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故事的经过怎样?
(3)故事的结果又怎样?
.
.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2)在书上画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读一读,再齐读。
(3)指名学生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消除偷铃铛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方法。
出示练习题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画出写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这句话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到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学生答复后,老师板书:手刚……就……)
(6)指名学生说图意。
(7)那个人一开场就“明明知道”偷铃铛的后果,为了到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方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