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与孟子
墨子与孟子
——《墨子》读想之三
墨子在前,孟子在后,本来两人之间是犯不着闹别扭的。但由于墨子“非儒”,得罪的是孟子私淑的孔子,而在《论语》中又不见后者的回应,这是孟子,包括墨子与孟子
墨子与孟子
——《墨子》读想之三
墨子在前,孟子在后,本来两人之间是犯不着闹别扭的。但由于墨子“非儒”,得罪的是孟子私淑的孔子,而在《论语》中又不见后者的回应,这是孟子,包括后来荀子起来充当儒门护法的原因。
在我看来,尽管长于辞令的孟子清算起墨子来振振有词,但实际上却未免有些感情用事。因为实际情况是,两人既有激烈冲突的方面,同时也有很深刻的共通之处,有时候它就潜伏在两者激烈冲突的表象之下。这里先谈一致性,然后再说他们不能相融的根本原因。
在表面上,孟子与墨子的冲突在于义利之辨。墨子在先秦时代以直言不讳“利”而知名。他认为上至鬼神,中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是以生活资料的获得为生存的基本前提。而能否知道这个朴素的道理,也是判断一个学者智慧与愚蠢的尺度。他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交相利”,即“利”是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条纽带。而孟子在先秦诸子中则是最见不得别人谈“利禄”的。他回答梁惠王的第一句话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对君主最喜欢大讲特讲的也是“言利”所带来的各种坏处。在孔子那里已出现的重义轻利倾向,正是在亚圣孟子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但如果在此小心求证,则会发现两人之间也有一种深刻的殊途同归意味。这是因为,墨子所言之“利”乃“天下之利”而非君主一己之私利;另一方面,孟子所反对的“利”也恰是君主“一己之私利”,他害怕这个私利影响、吞噬了普通百姓的衣食之利,所以两人强调的实际上正是同一问题的两方面。在墨子,一个理想的君主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非命下》)的大同;在孟子则是,最高的统治者只有首先放弃自己的小算盘,才能实现“五十衣帛”、“七十食肉”、“数口之家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仁政。发生这种深层汇通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意识到君主的意识与行为是中国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所不同的只是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与技术手段。在墨子是为君主树立一个外在的学习榜样,希望他们能够像治水的大禹那样与民同甘共苦;在孟子则是通过断绝君主私心杂念的内在之路,以便把一切可能导致社会灾难的意念消灭在主体的“脑袋”里。
照此说来,两者不仅有共同语言,而且还是“大处相同”的,何以会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呢?其原因可以说是墨子先有走火的嫌疑。比如他否定“和氏之璧,隋侯之珠”等“不以利人”的东西尚在情理之中,但接着又把儒家用来规范最高统治阶层私心杂念的礼乐文章也一同泼出去,则是一定要惹怒孟子(也包括荀子)的原因。孟子当时的最初一念似乎可以这样揣测:如果礼乐文章什么用处都没有,那么还要我们这些儒生干什么?而如果想到儒生的最高理想就是在朝廷上“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那么对于孟子的感情冲动也就完全可以做到“知人论世”了。
进一步说,两位先哲分歧的关键在于“君主的正业是什么?”。在墨子也不是完全不要君主,但他心目中的理想君主是手上布满老茧、小腿上汗毛磨光的大禹,是一个在生产劳动中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
墨子与孟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