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
...wd...
...wd...
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态;课程构造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缺乏整合,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开展的新内容。
为什么进展课程改革?从学校和教育层面分析:
1、课程改革观念意识仍然不强,传统教育理念的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教法又找不到,从而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
2、师资缺乏,培训不到位;
3、课程资源,设备严重缺乏;
4、考试评讲、课改要求不统一;
5、管理不到位,经费投入缺乏。
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改革自觉意识;
2、明确责任,强化措施,保障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3、加大投入,改善条件,落实课程改革装备要求;
4、开发资源,信息共享,提供课程改革技术支持;
5、完善制度,有效衔接,建立课程改革长效机制。
热点二 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
——问题背景
现实:考试,教师的法宝;分数,学生的命根;评价,校长的绝招。1、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高度关注;2、考试与评价改革是根基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局部;3、现行考试与评价存在不少问题。
成因分析
教育考试的本意是为了评价与选拔,初衷是作为判断能力的评价标准,但是却成了学习的最终目标,以辅助学习手段演变为制约学习的主宰者。当代教育考试已经把教育变成了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交的教育,考试被扭曲和异化。
1、高考、中考两大考试导向作用明显,应试教育倾向依然突出;
2、新旧评价体系同时存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比拟沉重;
3、评价体系与课改要求差距很大,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考试改革应遵循的根本原则
1、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wd...
...wd...
...wd...
2、坚持“国际视野〞,立足“国情本位〞;
3、坚持考试的统一性,兼顾人才培养的多样性;
4、坚持考试的公平性,追求考试的科学性。
改革路径
考试改革的着眼点: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怎样评。
1、考什么。命题内容的多样化;命题内容的生活化和时代性;试题的难度和客观题的比重要适当。
2、怎样考。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层次的多样化;考试时间的多样化。
3、谁来考。考试主体要逐步实现多样化。
4、怎样评。多样考试、多样信息、多元评价。注重开展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
热点三 义务教育均衡开展
——问题背景
1、根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双高要求〞〔即高质量、高水平〕;
2、2006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具有4个特点:强制性、公平性、公共性和免费性。促进一如教育均衡开展史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亮点。在本法中,均衡开展表达在政府责任、经费保障、师资配置、教育督导、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这是1986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所没有的;
3、教育公平问题广泛受到关注;
4、2007年10月,十七大提出“学有所教〞的目标,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根基;
5、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开展规划纲要》公布,强调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成因分析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开展差距,必然反映在教育上;
2、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合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结果是“城市学校国家办,农村学校农民办〞;
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不要“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4、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义务教育的失衡;
5、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择校风加剧了义务教育的失衡。
政策法律
...wd...
...wd.
国培计划第二期简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