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的大城。小城和大城合称为大越城,就是越国的国都。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困难过程,勾践把弱小的越国经营得相当强大,并最终灭亡了吴国,复国雪耻。且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至贡于周天子,成为春秋一代中的最终一位霸主。 , 周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越迁都琅邪(今山东省胶南县旁边),使越国的势力到达项峰。然而,旧都大越城仍旧是越国民族的中心,今日可以在绍兴城西处寻得从前城迹。 越国在琅邪定都200多年,到亍越王无疆时代(公元前334年)为楚国所败,楚国占据了属于越国的大局部土地,始终到钱塘江北岸。但钱塘江以南的旧越国中心,仍旧在越国王族的限制之下,直到秦始皇在公元前3世纪占据这一地区为止。 此时此刻,越国早成往事,越族也已流散,但宏伟的越王殿和卧龙山上其他越国故迹如飞翼楼(今称望海亭)、文种大夫墓等,照旧引人留连,供人凭吊。 汉之镜湖 晋之兰事 绍兴昔有“山阴”之名,起自于秦;东南地区最古老、最大的水利工程――镜湖,建始于汉。有晋之际,绍兴因为农田水利的扩大增建,地面景观为之一改,渐渐吸引风流雅士游赏定居。“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是王羲之对此地的赞美。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绍兴曾有一段“冰冻时期”。为了铲除越族势力,他强迫越人迁离,把大越城改名为山阴;并亲自于公元前210年登上会稽山的一座主峰,在那里刻石纪功。后来,这座山就被叫做泰望山。 为减弱地方势力,秦始皇在此建立会稽郡,却把郡治设在吴(苏州)。从秦到西汉的200多年中,绍兴根本上处于相对停滞的时期。不过,东汉以后,这里又加速开展,出现了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的“昊会分治”――把原来的会稽郡分成吴和会稽两郡,吴郡之治在吴,会稽郡之治设在山阴。 吴会分治后不过10年,会稽郡太守马臻就主持完成了东南地区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镜湖(宋代起称为鉴湖)。这个工程以郡城为中心,向东西各筑堤共长127里。以南直到会稽山麓,形成一个面积超过200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从前的泥泞沼泽都淹入了湖底。对湖以北直到沿海的9000顷泽卤之地进展浇灌。 镜湖完成以后,泥泞沼泽忽然成为一片秀水,湖光山色,自然面貌快速变更。所以当两晋间北方战乱之时,北人大批南迁到此,这里不仅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盛况,在自然风景上,更吸引了北方的很多望族到此定居。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为了观赏这里的山水美景,王羲之和其他闻名文人 谢安、谢万等42人,在天柱山(会稽山的一座山峰)下兰亭聚会,饮酒赋诗,成为我国文化界在历史上的一件空前盛事。 该盛会上,王羲之为这些诗篇写了一篇序言,即闻名的《兰亭诗序》。文章当然好,但后来更为人们所称道的是他的书法。这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登峰造极之作。 有唐盛事 越州三绝 晋朝以后是南北朝,南朝定都建康(今南京);会稽郡仍旧拥有政治势力。在南朝半壁江山中,山阴俨然与建康齐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北朝以后是隋唐
绍兴轨道交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