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主备人:张爱侠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详细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理解胡适和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子 ;除了一次演文角儿,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快乐;
喜欢看书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反对我学吹笙、吹笛、不允许我画画
小结:枯燥无味、没有乐趣,不快乐,传统教育方式约束了我的开展 (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那你的呢?让学生童年的趣事)
2.、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
明确: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和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导,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和文末相照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和家人相处的情形?她和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
明确: 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和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表达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表达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和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学生讨论,好脾气、能宽容人、谅解人感谢母亲
5、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戴、感谢之情,这种感情表如今朴实的语言之中对文章采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文章质朴、真切的表达语言和自然流畅的构造和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有些语句就包含感情:“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多久了”其中“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酒浆母亲的辛苦写得淋漓尽致再如“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万分之一"这句话写得极为苍凉,将母亲的凄凉生活景况的定性力透纸背,令人读来潸然泪下其次,文章是用童年回忆童年往事的,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甚至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亲爱之情
(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自己成长历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而说说自己的母亲)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对爱我们的父母应多些理解和谅解我们应有一颗感谢的心,并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6、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考虑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三、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四、朗读下面语句,联络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单独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假设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假设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假设我能宽恕人,谅解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络上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以学生的理解为主,老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五、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明确: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借什么宏伟的构造和华美的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
“催我去上早学"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那么“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痛苦形
我的母亲教案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