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简单的推理才能。
3. 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浸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理论又应用于理论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导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简单的推理才能。
3. 结合详细内容向学生浸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理论又应用于理论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导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导学难点:能准确的用分米和毫米测量或者描绘物体、线段的长度。
导学方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
学 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等。
导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老师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米跟厘米比,那个大那个小?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指出,学生的学忆,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知这个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展开活动.
第一层次:体验和感受1分米。
1:指一指
,从哪里到哪里是1分米,指给同座位看一看。可以从刻度0到刻度10,也可以从刻度1到11,从刻度2到12 ,表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2、画一画
让学生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画,然后上台来演示交流各自的画法,画完后交给同桌的同学测量一下,以检查画的是否正确,这里可以从0厘米画到10厘米,这时老师要乘机引导学生假设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你还能画出1分米吗,在感受不同画法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说一说
让学生联络生活实际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引导学生联络自己的生活经历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有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生通过上面这3个活动充分体验到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的表象,并且再次感受1分米=10厘米这个单位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认识1米=10分米
对于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在米尺上数一数获得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推算:因为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 ,所以1米=10分米.
第三层次、认识和感受1毫米
1、 引出毫米,让学生分小组测量本册教科书的厚度,当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老师适当提示:既然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那么测量结果可以怎么说呢?你有没有注意到在直尺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还有很多小格,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几个小格,由此说明,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通过测量教科书的厚度,引起学生的问题和已有知识经历发生矛盾冲突时,让学生通过比划感受到这里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来表示,自然引入毫米,在情感上,学生是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导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