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元旦: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一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
“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唐德宗时确立为“三令节”之一(与正月初九、三月上巳并称),节俗为食“太阳糕”(近似年糕),各家焚帛。节日活动:互送祝福,引龙避虫,迎神赛社,祭祀龙神,祭土地神等,节日意义:增加宴乐的机会,重农、劝农。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在农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中引龙回。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也还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蚣无处藏”之语。不过这个节日现已被人们遗忘了,但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
二月二日(唐)白居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中和节(宋)周弼
时节匆忙过隙驹,可堪岑寂就船居。
不禁衰病慵耽酒,无益闲交懒报书。
风暖暮田归海燕,雨甜春水上潮鱼。客中自是光阴速,才见新正又月初。
:
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清明节扫墓祭祖礼俗与信仰、祭祀、历法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生气始盛,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洁齐而清明。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有时也被称做〃踏青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唐】冯延巳六曲阑干偎碧树,
杨柳风轻,
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满眼游丝兼落絮,
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6,端午节:
端午悼念爱国先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
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便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谥艺,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了,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是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相会的日子,“传说”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中国传统节日(附经典诗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