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聚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和理论的精华,行文深化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表达了陶行知先生的“带着长方形,正方形,: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承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承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的。生活教育他那么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安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安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如今所追求的教育,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
“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开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的上获得和谐开展。(精品文档请下载)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表达出全面性。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热爱教育,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并理论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
老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作为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爱孩子,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和自己越来越贴近,让孩子把老师当作亲人,同时作为老师在这过程中体验到被孩子喜欢的喜悦。(精品文档请下载)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相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老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到达教育效果。老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老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老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老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老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剩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缺乏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老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当我们对学消费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老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抑制,“怒”是必需要“制"的,否那么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抑制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将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陶行知认为,老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考虑,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正确结果。陶行知又指出,老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到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可以发出去,以期到达解决别类的问题。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进步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化研究陶行知的思想,有利于真正施行素质教育,开展学生的个性. (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对于老师求进精神的培养
陶先生提出,,陶先生认为,一要虚心好学。”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一个人做到了虚心,就能虚怀假设谷,容得下更多更好更实际更有用的学问;一个人做到了虚心,就能“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群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就能学
陶行知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