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生动的东北乡村风俗画.doc1一幅生动的东北乡村风俗画金恒宝的《黑土乡歌》是一部风格鲜明、个性独特的散文作品集。在阅读这部作品集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时时展现出一幅广阔的东北乡村风俗画卷。恒宝出生在东北农村,对于这里充满了感情。正像他在书中的后记上说的那样:“我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在偏远的小村生活了十九年,对农村和农民有倾吐不尽之感情。”后来他虽然进城参加了工作,但是乡村成为他神牵梦绕的地方。每年他都要挤出时间回到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下,看望那些纯朴的乡亲父老、兄弟姐妹,和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语,叙不完的情谊。他虽在城市打拼了小半生,但对乡村仍旧怀有极浓厚的情结。《我爱家乡的小山村》一文,充分表露了他对乡村的爱恋。“我思念故乡的山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五谷,故乡的草原;我眷恋故乡的野菜,故乡的人情,故乡的伙伴,故乡的村庄……一想起这些我就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好长时间睡不着,即使真的入睡了也是梦回故乡。”这是多么真实的情感。他对乡村爱恋还表现在他对自己童年的回忆里。《河套子》一文,回忆了童年和小伙伴在屯子西南方向的河套子的游戏。首先是对河套子做了炭笔画式的勾勒:这条河“周围是草甸子、柳条通、大片森林。一涨水,洼一点的地就积满了水。”然后就像一个移动的镜头般的,移到小山村的某一家:“谁家来了客人,家长就打发孩子:‘上河套子捞几条鱼去。’一会儿功夫,2孩子就用柳条穿回一串活蹦乱跳的鱼。”这田园般的画面铸就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我读到这里,不免想起萧红的那些描写呼兰河畔乡村的小说。虽然地域不同、年代不同,却因了都同样对家乡还有的那份深情,写出了对于家乡的深情厚谊。恒宝的这些飘逸着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其创作的基础就是缘于他对乡村亲人的真情和对家乡生活的挚爱。恒宝的散文语言是率真的,不矫揉造作,自然流畅,如一条清波闪耀的溪水潺潺流淌。中国现代文学家梁实秋在《论散文》中强调:散文的语言“应该像一泓流水那样的活泼流动”。他对堆砌的毛病深恶痛绝,认为“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切忌其僻。文字要装潢,而这种装潢要成为有机的整体之一部,不要成为从外面粘上去的附属品”(引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范培松著《中国散文批评史》,第117页)。恒宝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注意语言的天然本色,不雕琢不生造,在全书近二十万字的近百篇散文中没有故作高深的“掉书袋”或佶屈聱牙的字词,他以无华丽辞藻的语言,饱蘸对于小山村的感情来写家乡的风光和人物。在《又见炊烟升起》文中,他对农舍烟囱飘出的炊烟的描绘,语言不夸张不渲染,娓娓道来:“有几家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不一会儿功夫,家家户户都生了火,小村的上空炊烟相连,很能撩拨人的情感。”“故乡的炊烟千姿百态。有浓烈的,也有淡淡的;有直线上升的,也有弯弯曲曲的;有黑烟、白烟、黄烟……也有几种混合在一起的。”这几段对于炊烟的描写语言一点也没有“炫”的味道,在平实间体味到乡村的祥和。他在散文创作过程中,还善于借人3物的口说出乡间百姓对于农业生产规律总结的言语,为散文的乡土味甚至原生态增光。还是在这篇文中,他对家乡的炊烟继续描写:“老家的炊烟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美,它美得厚实,美得拙朴,美得自然。”写到这里其实就可结束这一段落,不料他又写道:“奶奶爱说:‘谁家烟囱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在这里借奶奶的这句乡间的谚语,深化了对于烟囱、炊烟的平面的描绘,而是把简单的炊烟问题升华了,把它和劳动、勤劳连在一起,演进
一幅生动的东北乡村风俗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