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智慧
1
佛说“七苦”
佛经上说,人生有七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2
不是生孩子那个“生”,那个算“痛并快乐着”,不算苦难的。作为七苦之首的“生”,就是活着,乃是所有后续苦难的基础。活着就是受苦打主意,就是设法如何得到珍馐美味。这些希求妄想的念头,就是我们人生的贪病。
11
第二毒:嗔
嗔是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12
第三毒:痴
痴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
13
佛说:放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黑氏梵志来到佛陀的座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站在佛陀的面前,想把两瓶花奉献给佛陀。 佛陀见了,对他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叫他把花瓶放下,立刻把左手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梵志以为佛陀要他把右手的那个花瓶也放下来,所以又把右手的花瓶放。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14
梵志不解道:“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的了。请问佛陀,现在我还应该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让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东西。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根、尘、识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负担,没有什么压力,你就可以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了。” 他终于悟到了“放下”的真义——“放下”心中的一切贪欲、愤恨和妄想,自由自在地生活。
15
佛说:随缘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
书生受此打击, 一病不起。这时,路过一游方僧人,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 看。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路过一人, 看一眼,摇摇头, 走了。又路过一人, 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 走了。再路过一人,过去, 挖个坑, 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僧人解释道, 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
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书生大悟,病愈。
16
佛说:珍惜
一天,佛祖站在云端翘首俯瞰人间,他看到每一个城市都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每个人都奔着自己的目标匆匆独行,甚至急得汗流满面。佛祖若有所思地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看呀,人们整天都忙忙碌碌,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答道:“佛陀,人们整天这样的忙忙碌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二字。”
“那么,有了名利又能怎样呢?”佛祖接着问道。
“有了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有了利可以滋养肉身,享尽天年的寿命呀!。”一个弟子回答。
17
佛祖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个弟子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谛。”
另一个弟子见状说道:“人类的生命如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仍然限于表面。”
又听得一个悲怆的声音说道:“佛陀,我觉得生命就象浮游虫一样,早上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的时间!”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经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还是不够透彻。”
18
这时又有一个弟子站起来说道:“佛陀,其实人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什么两样,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功夫它就蒸发得无影无踪了。”佛陀含笑不语。这时,一个弟子站起身来,语惊四座地说道:“佛陀,依弟子看来,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着佛陀的开示。
"嗯,说得好!人命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之间。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明日复明日地活下去,象露水有一瞬,象浮游有一昼夜,象花草有一季,象凡人有几十年。 其实生命只有一呼一吸这样的短暂呀!你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认识真谛,返本归真,勤而行之,勇猛精进。"
19
佛说:相由心生
我们每个人都总是习惯于只相信我们的眼睛,并以我们的所见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我们也总是习惯于仅相信我们自己的思维,我们能够理解的就是真理,我们无法理解的就是邪说谬论! 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忘了,很
佛的智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