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doc1顺应论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交流,电影电视对人们的生活日益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字幕翻译应运而生并受到各国翻译学者的关注。然而,国内的字幕翻译,尤其是纪录片字幕翻译缺乏翻译理论指导,许多优秀纪录片因字幕翻译质量低下而未能走出国门。以纪录片《敦煌》的字幕为研究对象,运用顺应论研究分析纪录片字幕翻译,探索有效的翻译方法,为纪录片字幕翻译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纪录片字幕翻译;《敦煌》;顺应论;翻译策略作者简介:刘欢(1989-),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英语笔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影视业的发展,许多优秀影视作品走出国门。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交流中有特殊作用。然而,语言文化差异阻碍了文化交流的进程,纪录片字幕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敦煌》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力作,全方位反映了敦煌的历史文化,纪录了敦煌两千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展现了一百多年来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2一、语言顺应论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1]该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试图从认知、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语言使用进行综合观察,试图在语言结构层次上对语言的顺应与选择作全面、细致的分析考察。本质上,语言的使用是一个选择过程,基于语言内外部原因为适应交际需要有意识或无意识进行的,是动态顺应的。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做出选择,因为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2]变异性指语言在使用中有多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不是机械的;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为满足交际需要,从一系列范围不定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的过程。二、顺应论的应用在语言、文化、语境等各个层面上,任何语言使用都是在一定程度的顺应意识下的动态顺应。[3]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下文将阐述对观众的交际语境及语言语境的顺应。(一)心理世界的顺应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包括性格、情感、心理期待、信念、愿望等因素。交际者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3直译法例1“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WhydoyouhavetotakethemtoEurope?”WhenthisBritishmanfirstshowedtheculturalrelicshehadcollectedinChina,,该形式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对纪录片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理期待。正因源语表达具有如此多优势,采用直译法,将源语表达效果移植到目的语字幕中来,顺应观众的心理世界。(二)社交世界的顺应由于中西方在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言语行为准则等方面有所差异,交际者的语言选择要符合所处社会的社交规范和文化准则。目的语观众对源语文
顺应论视角下的纪录片字幕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