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急剧的重大变革。社会政治的这种变革,并不一定导致文学内在形态的变化。但是,在一个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文学对于政治的工具性地位的主张又支配着文学界的情况下,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也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发生了文学的“转折”。“转折”在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以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2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文学为选择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的目标所做的努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国民党统治地区、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期间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经过了初期的配合战争的文学写作热潮之后,进入40年代,文学界的情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处于不同地域中的作家,虽说他们面对着时代、民族的共同问题,但是,互异的社会生活、文化精神情境,使他们获得“进入”生活的艺术的多样的方式。战争导致了生存情势的危迫,但也会生成一些“空隙”,有可能探索与生活、与艺术的多种连结方式,使艺术体验深度的加强有了可能。人的“现代化”和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这一新文学的传统主题,依然得到继续。但是,它将不仅在严峻的背景上展开,而且会以更为“个人化”的体验方式,并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问题,表现在这个期间的创作中。这样,40年代的文学,呈现了与30年代不同的风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一个规模宏大的创建理想社会的实验正在进行。反映这一社会实验的“解放区文学”,表现了历史乐观主义的理想情怀。质朴单纯的民间文学艺术,被挖掘和改造,作为这种“表现新世界”的文学(同时也是这个“新世界的文学”)的重要“资源”。在国统区和沦陷区,情况有所不同。社会性的问题和运用文学对现实时事的干预,仍被一些作家所坚持;这是重视社会责任的中国作家理所当然的反应。但是,战争的挫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一些作家在更深的层面上来思考社会和个人的悖论情境,思考中国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困境与难题。而知识分子在战争中,在民族的、时代的、个体性格的种种重压下的心理矛盾和挣扎,又使作家增强了自我审察与反省的意识。出离了情感泛滥的冷静、幽默,和既包含智力优越、也包含对自身弱点和局限的清醒的反讽,这些,在40年代,都不只具有风格上的意义,而是作家所达到的审美态度。作家有可能并有自觉的意识,去以个体的体验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来对传统和外来的影响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的艺术个性。
战争结束之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学界的不同流派、力量,从不同的主张出发,纷纷对战争期间的文学状况进行总结,并设计未来的走向。一些作家期待着一个从事文学创造的从容环境。各种不同倾向的文学刊物,或复刊,或创办。(注:战后复刊或创刊的较重要文学刊物有《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上海)、《文哨》、《文联》(茅盾、以群,上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10-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