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认知理论
许国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100871
[摘要] 分布式认知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关于认知研究的认知、社会和组织等各方面观点综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综述介绍了分布式认知的发展背景、基本观点、典型案例、研究方法以及分布式认知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分布式认知、个体认知、表征系统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注重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然而,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受到人们的重视。[1]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中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2]
一、分布式认知的发展背景[3]
分布式认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 Edwin Hutchins于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博士学位。1988年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系,与James Hollan教授合作领导分布式认知与人机交互实验室(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puter Interaction Laboratory)。他主要研究真实世界中认知活动的特征。
)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在对当时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批判基础上,Hutchins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比如飞行)的过程。
Hutchins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思想来源,他指出人类学和社会学对记忆和文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小团体问题解决和陪审团决策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科学哲学对科学发现的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对个体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都充分地表明集体的认知与集体中各成员的认知间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其中,Hutchins着重引述了维果茨基(Vygotsky)和明斯基(Minsky)的思想。[4]
对于认知和学习的规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人们的认识都只是从不同侧面对其规律性的近似揭示。冯特实验室的建立,是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知研究的开端;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行为主义,影响近半个世纪,它的分析单元是个体的外显反应;认知心理学从上世纪50年代崛起后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它把个体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作为分析单位。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认知科学的两个目标受到质疑:“其一,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时,试图将人类思维还原为神经生理学”。[5] 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都对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6]
、维果茨基思想的影响
现代西方的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反对传统哲学严格的主客二分的倾向,强调主体的意义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活动之中,倡导主客体在交互活动中的统一。作为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杜威的思想中,也蕴含着这种观念:“杜威提出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主要倾向是一致的,它集中反对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7] 这些思想对于心理学走出关注个体的狭隘分析单元是有直接影响的。杜威认为,“机体离不开环境。有了环境这个概念,把心理活动看作是孤立存在于真空中的个体活动是不可能的。”[8] 这句话就蕴含着对心理活动研究的个体分析单元(不管是外显行为还是内部符号处理机制)的质疑。在对心理学研究困境的反思中,对于维果茨基的心理学成果,人们也给予了特别关注:“那么,如何摆脱目前心理学的危机呢?在反思中,人们意识到维果茨基的成果中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9] 维果茨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出“心理不仅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且是在活动中形成的”;[10] “意识不是与世隔绝、脱离活动的内部封闭系统,而是以活动作为它的客观表现
分布式认知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