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3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 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根底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根底教育开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和生长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信息不再是单一隔离的语意、书面符号交流,而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形态于一体的超文本系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拓展、创新。同时信息技术使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成为可能。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合理运用将彻底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育领域中的任何改革,包括根底教育课程与教育改革在内都不可能置它于不顾。
其三,教育信息化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开展的必经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性决策,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指导方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学习化社会,中国教育惟有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才能改良和加强国际合作,缩短与兴旺国家的距离,效劳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开展,才能“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根底上实现跨越式开展,从而将 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珍贵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根底教育改革必须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渗透,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策略是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实现这种“融合〞,一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代之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二是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要积极建设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或局域网等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硬件环境;三是要求教师依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习者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
5
主题2:现代教与学的理论〔二〕
1.教学的涵义
教学,概括地讲,是指在教育目的标准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可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交往的主渠道,以知识传授为根底的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方案、有步骤地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开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的个性,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
教学作为一种交往过程,具有一定的特征。首先,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但是,教和学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是一种外化的过程;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内化的过程。也正是具有这种差异,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才有价值。其次,教学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一方面,教学建立并应当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的根底上,因为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开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充分认识的根底上,所以以人的身心开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理应构成教学的科学根底。另一方面,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的交往,教学中充满认知的、情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所以,教学还应建立在哲学、社会学和艺术的根底上。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合规律性的过程,还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当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一种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过程。
2.教学设计模式
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诞生于距今已有360年的启蒙期。1612年,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he,1571~1635〕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中,称自己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Di-dactica〕。如果说,从启蒙期到17世纪是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确定的时期,那么20世纪是科学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时期。因为20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在科学的世纪里,世间的一切都被打上了科学的烙印。所谓的“教学论的科学化〞,是指用典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教学进行研究,把教学置于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根底上。其研究的重点不只包括哲学方面,而且还包括微观的“教学设计〞问题。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根据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于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显然,教学设计既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的集中表达,而最终又是关于学习活动和思想的集中表达。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行为主义教学理论,70年代的认知主义教学理
最新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