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我们共同的未来
——关于机器智能的思考
天津实验中学张恺
一、背景资料
模块: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
年级:高中一年级
所用教材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学时数:1学时,非上机时间2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25分钟,课后学生拓展练习30分钟。
二、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它的最终目标
通过网络搜索和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智能机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解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之间的关系,进一部感受人工智能的神奇魅力和人类的伟大智慧。
通过人与机器的实地比较了解目前部分智能机器实际模仿人类智能的效果,并通过自由阅读与独立思考等形式思考机器与人类能否和谐共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质疑、不盲从、关注科学前沿动态、获取信息、独立思考、挑战自我等从事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
利用体验、比较、自由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使学生懂得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宜简单的下非此即彼的结论,形成初步的技术哲学观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相对其他章节有二个较为特殊的地方,第一个特殊的地方在于本节课虽然为选学内容,也并没有涉及太多的学科重难点,但是就教师长期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认为这一节在本套教材内甚至是人工智能学科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特殊的地方详见“学生上机操作的任务和目标部分”)
本节课探讨的“机器与人类能否和谐共存”这一话题,自人工智能这个学科诞生之日此,就始终伴随其整个发展历程,近些年来,随着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大量电影电视作品的介入,使得社会大众对于机器与人类能否和谐共存这个问题给予了特殊的关注,这种关注度甚至超过了人工智能学科本身。持乐观态度的有之,疑虑甚至恐慌的也有之,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本学科的发展。
同时,作为一节涉及技术领域与哲学领域,甚至和社会心理学相交叉的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质疑、独立思考、关注科技前沿动态等等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必不可少的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技哲学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教学进度上,本节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教材中的第四单元第四节。根据教学进度,《选修》教材在高一下学期开设,所以目前的学生并没有实际接触过该知识领域,而本节又不是本套教材的起始章节,故在讲解新课程之前首先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以此来为本节的教学内容做知识铺垫。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在这一部分,首先利用网络了解了智能机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了解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以及目前的智能机器能模仿人类哪些智能,然后学生亲身体验几种机器智能产品,并通过人类与机器的对比,了解目前的智能机器模仿人类智能的实际效果。
第二部分主题为“机器能否与人类和谐共存”。首先通过自由阅读与独立思考等形式思考未来人类与智能机器能否和谐共存,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点,并通过分享观点的方式,帮助他们清理头绪,最后通过网上辩论,让学根据自己的主题
呼唤我们共同的未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