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医院临床输血安全性问题的主要措施 :
就是加强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
第一页,共63页。
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
第二页,共63页。
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的意义
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输血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为器,保证标本不受污染,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
第十九页,共63页。
标本接收和处理
收到标本后应认真核对患者资料,对不合格的标本(如贴错条码,试管选择错误,严重溶血,标本量不足,标本类型错误,容器破裂等)应立即与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说明原因,按程序退回,处理过程应有记录。
第二十页,共63页。
输血科认定不合格血标本的原则
血标本无标签或填写不清,信息过于简单(例如只有患者姓名)。
血标本申请单所填项目不符。
血标本量过少,无法满足检测需求。
血标本被稀释。
血标本溶血(溶血性疾病除外)。
第二十一页,共63页。
非医护人员及闲杂人员禁止送标本。
右旋糖酐等大分子物质治疗后采集血标本未作标记说明,造成血型鉴定或配血困难(如已标记说明应将细胞洗涤)。
第二十二页,共63页。
标本保存
不能立即检测的标本,必须对标本进行预处理并以适当的方式保存,保存方式和期限视标本种类及检验目的不同而定。
第二十三页,共63页。
血标本接收的过程控制措施
制定并严格执行《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管理制度》。
制定并严格执行《工作环节交接制度》。
输血科工作人员与送检医护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血标本标签,双方在血标本登记本上签名确认。
血标本来源不明,或标识不清应重新采集。
第二十四页,共63页。
分析前质量控制—小结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部门支持。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实验室与临床结合的重要内容”需要医生、护士配合。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输血科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临床输血全面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第二十五页,共63页。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
应当高度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加强临床与输血科的沟通,全面提升临床输血质量。
第二十六页,共63页。
二 分析中质量控制
第二十七页,共63页。
输血前常规检验项目
血型鉴定(确定ABO正反定型和RH血型);
肝炎六项、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的检测;
全血细胞分析、肝功能检测等。
第二十八页,共63页。
检测试剂及仪器要求
检测使用试剂应具有三证,在有效期内使用,入库与使用前进行质控,并作相应记录;
检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校正,并作相应记录。
第二十九页,共63页。
试剂质控主要内容
标准红细胞亲和力试验;
标准血清效价测定试验;
标准血清亲和力试验;
凝聚胺试剂室内质控;
日常试剂质控。
第三十页,共63页。
输血前检验面临的风险
定错ABO血型和RHD血型;
漏检不规则抗体(即意外抗体);
血液相容性实验的误判和漏判。
第三十一页,共63页。
输血前检验的过程控制措施
严格执行《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红细胞抗体筛选、鉴定操作规程》;
制定并执行《交叉配血管理制度》和《交叉配血操作规程》。
第三十二页,共63页。
《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规范》
交叉配血的血标本要求
—前次输血在3到14天之间,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24小时内;
—前次输血在15天以上本次配血标本采集在输血前72小时内;
—长期重复性输血患者血标本采集并不要求每天采集,但至少每72小时进行一次抗体筛选检测。
第三十三页,共63页。
案例
定期抗体筛查的必要性
某患者因胃癌手术后贫血而多次需要输注红细胞。最后一次申请时,新采集的血样抗体筛选试验出现阳性,用前几次的血样对照发现抗筛为阴性。此时,若用前几次的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将无法避免新产生的意外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造成输血隐患。
第三十四页,共63页。
血型鉴定
要坚持对受血者进行ABO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RHD血型;
血型鉴定要防止人为出错,如试剂失效或污染,操作中加错样本或试剂,离心速度不足或过度,细胞与血清比例不当等;
第三十五页,共63页。
正反定型不符—红细胞标本的相关问题(1)
ABO血型亚型;
白血病或其他恶性疾病使患者红细胞的A、B抗原减弱;
患者近期输入了ABO不同型红细胞,或ABO不同型的骨髓移植;
红细胞获得性或遗传性异常,如获得性B抗原,T/Tn多凝集红细胞。
新生儿抗体阴性或很弱,老年人抗体减弱;
白血病,淋巴癌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先天丙种球蛋白缺失的患者,免疫缺陷的患者抗体减弱;
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使用血浆或凝固不完
临床输血的质量管理及安全输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