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doc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 “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 “气中声硬”。
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 “气满声高 ”。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学生复听一次录音,细细品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二、三段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不少于 500 字。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3/11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突破难点,理解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
二、难点突破
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学生讨论。
明确: “兼济天下 ”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 “济世 ”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 ”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 “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忆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 “自然 ”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
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 “本我 ”“真我 ”,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小结: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4/11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欧阳修曾有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四、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以、而、之、兮、来 ”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 之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纵江东父老伶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之子于归这、此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5/11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何陋之有宾
归去来兮辞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