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和思考
伴随着我省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随着社会发展,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社会的雏形已初步显现,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再如从学生感兴趣的“画图”着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也较为浓厚。首先让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并让学生认识“画图”窗口的基本组成(包括菜单栏、工具箱和颜料盒等),最后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画图”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让他们自由创作作品,画自己喜欢的画,多画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利用电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被提高了,不仅能用计算机绘出图文并茂的图片,而且还能尽快熟悉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利用学案导学,建构“任务驱动”,体验发现、处理信息的快乐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应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这一内容时,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教师可以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张贺卡送给自己最亲的人”这一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如何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轻松自然。学生在操作、发现、尝试,创造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立的,两者不能割裂,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教师只要在日常计算机教学课程中有意识的渗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就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为学生将来自觉地搜集、鉴别、处理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步骤多、方法多。这就决定了如果教师把每个知识点,每个步骤、每种方法都面面俱到,将大大压缩学生的练习时间,而且方法越多越容易混乱,课堂效率反而低下,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架构和能力的形成。如何取舍呢?我认
信息技术教学的困惑和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