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五中学沈顺葵
教学情况分析
《游褒禅山记》是本文言文单
元中的一篇游记。高二的学生在经过高一的学习后,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有了一定的积累和感悟能力。课前已布置学生预习文
后、。
梳理文 章“事” 与理的 对应关 系,明 晰作者
(1)3、4两段都是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了人生哲理。作者是从哪些具体的小事、游山细节感悟到的呢?请找出前文所一一照应的句子。
伟、瑰怪、非 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而人 之所罕至焉”
“然力足以至 焉,于人为可 讥,而在己为 有悔;尽吾志 也,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 之乎? ”
悲夫古 书之不存,后 世之谬其传而
愈难,而其见愈
奇。…则其至又加
少矣。”
写作的 别具匠 心。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疚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感悟、 归纳写 作特 点,水 到渠
成。教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
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2)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板书)这样写跟直接陈述道理相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教师引导:要运
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四)学习收获
1、教师小结
两个道理:(1)要有志,尽志而为(2)深思而慎取
师适当 引导, 让学生 受到双 重启
发。
意简言 赅,阶 段性小 结收 获,引 导感悟 深层意 义,思
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2、拓展思考: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文提到的两个道理,以及“因事见理”的写
作方法外,在王安石创作本文的层面上,我们还领悟到作者的什么精神?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的
“写作精神”一一慎取生活,深思人生。
有关资料一一“他(王安石)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人生”中,也就是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臻于完善。”
我们应学习的还有王安石的人生精神:懂得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收获经验,收获丰需人牛!
3、分享学创作)
【明确】分享在对每一种游历的回顾和重温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学生朗读自己作品,然后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事与理。(见附录)
考人 生,指 导人 生。
鼓励创 作,亲 近文 言,通 过语句 的锤 炼,增 强语
附:(预习)练笔题目一一用文言文的
感。
明确意 义,鼓 励学 习。
通过写 作深化 中心, 并锻炼 写作能 力,提 升自 我。
表达方式写一篇游记,不少于300字,文章思路可参照《游褒禅山记》。
(五)教师总结:我们这次文言文创作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很惊喜地发现,大家可以写得如此精彩!你们作品中的旅游观光已经成为一种经历,你们的创作正是重温、回顾它们,做到了“因事见理”,在重温、回顾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得”,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大家今后能熟练运用。更希望在这次练笔中,我们能“亲近文言文”,并爱上文言文,加强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以“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设计说明:本课设计力图达成高中语文新课程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通过朗读、思考、讨论、写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亲近文言,提高文言语感。并且培养其思维习惯,懂得去思考人生。以学生为主体,由感性的文言知识开始,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往更深的层面去发掘文章蕴涵
的美感,从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附:学生文言文作品
游汉阳琴台记
高二(11)班李诗茵
古琴台居汉水南岸,月湖之滨,北临龟山。
有传其为俞伯牙抚琴遇知音之地,亦谓之曰“伯
牙台”。四面环树,古松张覆,曲径通幽。其中
亭台楼榭,石碑桥廊,形神各异,其雕镂之精,
非工笔所能描也。
跨彩门,穿甬道,见一石碑迎面而立,上有清道光帝手书“印心石屋”四字。入厅,豁然开
朗,见一汉白玉石台,有伯牙抚琴像矗然。匾额高悬,书“高山流水”以记钟俞之情。
推窗远望,绿水荡漾。湖畔春花,若倩女红装;垂水杨柳,如依依青丝。柔梢披风,波光粼粼,美不胜收。好山好水收眼底,深情厚谊藏心中。余眼观此景,心念友情,高山流水之意,不
胜唏嘘。
余有所叹焉:今之众人,其友伴众多,然知己者少,如钟、俞之生死之交则益少。或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以知己难得,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22-03-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