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作者情随景迁的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后赤壁赋》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作者情随景迁的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及原因,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
2.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黄州赤壁图片
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的风景吗?
黄州赤壁,一提到这个地方,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位文学大家-—苏轼,黄州之于苏轼有着怎样的意义?
学生活动:介绍苏轼和生平经历
师补充:黄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点,黄州成就了苏轼,亦或是苏轼成就了黄州,在黄州,苏轼写出了著名的赤壁三咏,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的脱胎换骨,更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精神突围。今天,我们学习《后赤壁赋》,进一步走进苏轼,感知他的精神世界.
二、文言积累
师:解决大家预习中疑难
投影出示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句子翻译(6分钟内完成)
师巡视看学生是否还有字词句的疑难问题
三、文本研读
投影出示学生预习中有关文意方面不理解的问题-—作者在文中到底抒发了什么情感?
师:《前后赤壁赋》是姊妹篇,回忆《前赤壁赋》的情感脉络
因景而乐-—乐极生悲-—悲中生悟——悟而转喜
乐—-悲-—喜
《后赤壁赋》是否和此一样呢?
学生活动:朗读课文,用笔圈画出说明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2分钟)
师:再游赤壁的过程详细是在文章的哪一段表达的?前两段写了什么呢?
我们看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师生:板书 乐
悲
?
(最后一段没有直接说明情感的词语,稍后再做探究)
(一)赏乐情
师:先来看看前两段,作者因何而乐呢?
学生活动:读、考虑(如生没有反响,师引导:是什么直接引发了作者的乐呢?)
生:风光
师:大家读一读,看看是什么时节的景,景物有什么特点?
投影出示景物描写的句子,请同学谈谈这个问题
师引导点拨:作者抓住了初冬的景物,描写了一幅明月皎洁,静谧清幽的图景。故而乐之.
师生对话探究乐的原因
师投影总结:良辰美景、美酒佳肴、友朋贤妻,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种世俗之乐,那么,当时作者真实的生活是不是这般快乐呢?
学生活动:考虑展示
师:好,我们来看两段文字,投影出示文字,生读
师:假设说第一段文字,展示了苏轼物质生活的困难,那么下面这一段呢?
精神生活的苦闷。实际上,苏轼当时在黄州生活是很凄苦的,然而他却仍能乐之,从中我们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师:板书:豁达或旷达
学生活动:请同学来朗读这两段指导诵读(语调轻盈舒缓)。
(播放音频)
学生朗读
老师点评或请同桌点评
(二)析悲因
过渡语—-备好了酒肴,备好了心情,本应开启一场欢畅之旅,可为何再游赤壁,作者的情感却转悲了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三节
请同学圈点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学生活动:默读、圈画,展示。
后赤壁赋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