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
抚顺市第二十六中学
孙颖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理解背景、作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重点词语及诗歌大意,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对诗歌内容、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和情感,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师适机出示五六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学生说大意:晴天里,汉阳一带原野里的树木明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诵,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师:想象着明丽的风光,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板书;颈联 美景)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如痴如醉了……渐渐地,夕阳西下,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精品文档请下载)
出示七八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说大意:黄昏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土在何方?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板书:尾联)
生答复。(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惨重的,请学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学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学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生在反复读中,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覆盖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化骨髓。再请学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生: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师: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板书:美景衬乡愁)(精品文档请下载)
配乐诵读,感情升华。
师:(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覆盖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诵起来:(学生齐读整首诗)(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仔细玩味,反复揣摩.
师:理解了诗意和作者的情感,说说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似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精品文档请下载)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美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似是孤独寂寞。
黄鹤楼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