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思乡是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母题。思乡是离乡背井的人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表现。我们发现,思乡主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字始终。我们将编入中学课本的“思乡”诗词作一粗浅比较,试图去探寻中诗词分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思乡是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母题。思乡是离乡背井的人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表现。我们发现,思乡主题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字始终。我们将编入中学课本的“思乡”诗词作一粗浅比较,试图去探寻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体验那份痛苦而又美丽的感情。
综观这些“思乡”诗词,其主色调是一个“愁”字,即“念旧感”。宗白华先生说:“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愁得以深沉”。离乡背井的人,漂泊江湖之后,很自然的产生“哀乐之愁”。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便抒发了深沉的暮年之感。其一将“少小”与“老大”相比,把“回”与“离”相应,蕴含诗人踏上故乡土地时的复杂思绪。逝去的年华,背井离乡的时光,故乡给自己的亲切之感纷呈于脑中。然人事俱非,儿童认乡人作客,便隐含世事变化的惆怅感慨。承此表现在第二首中的是沧桑之感。“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只有那悠悠湖水跟自己的“乡音”是不变的。思恋家乡之情哀婉备至,深沉感人。贺知章写归乡实际是写思乡。
归来的人愁,离乡在外的人更愁。崔璟在《黄鹤楼》上抒发去国怀乡之愁,岺参将思乡愁怨托给入京使,王之泱与范仲淹从羌笛吹出的杨柳曲里诉思乡愁愫,马致远则骑在瘦马之上于西风古道唱“断肠人在天涯”的愁情。正如今天的一首流行歌曲唱道:“乡愁是一枚邮票”。
相同的思乡之情却有不同的抒发方式:或直抒胸臆,或即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岺参在《逢入京使》中,不再有其粗狂豪迈,没有描绘边地风光,只是将那乡愁直抒出来。“漫漫”的路途,怎载得动诗人的思乡愁情?“龙钟”的双袖,怎拭得干诗人思乡的泪水?将一颗游子思乡之心无遮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同写征人边思乡之情,王之泱的《凉州词》又自不同。他写“白云”与“黄河”,展现出边塞地区深远壮阔而又荒凉冷落的画面,以此景物引出出塞者惆怅思乡之情。羌笛吹奏的《杨柳折》更是将此情吹得淋漓尽致。作者又不停留在思乡之情的抒发上面,而是极力渲染征人悲壮荒凉的情怀。范仲淹的《渔家傲》写边塞,却不同于王之泱的《凉州词》。《渔家傲》上片极力写塞下的荒寂:边声、山峦、云气、落日、孤城组成一副荒凉孤寂的画面,将士思归便是难免了。于是,哀怨的笛声,满地的寒霞,引出千行愁泪。羌管悠悠,撩拨起将士无限思绪;遍地寒霞,使人想起李白思乡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情因景而发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调显得沉郁荒凉。
以上三首诗词虽写于不同朝代, 出自不同诗人之手, 却有一个共同基调: 悲壮荒凉。全无哀伤低沉、衰飒颓唐情调, 而是达观高昂。而这种情调与将士的爱国热情是分不开的, 思乡之情融有爱国热情便显其社会意义, 无怪乎他们流传之久远了。岑参素有开阔豪迈的胸襟, 更有“ 功名只向马仁取” 的雄心; 王之涣更是有盛唐诗人的广阔心胸; 范仲淹也曾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抱负, 所以, 相近的心态呈现在诗词中, 便具慷慨悲壮的同一
诗词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