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
西交大二附院肿瘤科 刁岩
1
第一页,共84页。
影响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率呈逐步增高趋势,且容易复发,部分患者长期就诊,也有不少患者因此切除乳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巨性小暗区,并可伴有强回声斑点,肿块后方可部分增强,部分衰减,CDFI于实质部分内检出血流信号;
(4)囊性型: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的液性暗区,类似于蜂窝状,无规则聚集,后方回声增强,肿块无明显境界。
18
第十八页,共84页。
乳腺X线检查(MG)
PDM的MG表现特异性不高,有时及乳腺癌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乳晕后区腺体密度不均匀增高,边界不清,其中夹杂有条状或蜂窝状、囊状透亮影,伴肿块的PDM患者MG可表现为假毛刺状肿块,病变均为乳晕后区。部分患者表现为乳晕周围皮肤增厚,乳头回缩内陷,相应部位血管增粗,同侧腋下淋巴结增大,伴小圆形中空钙化。以上伴随X线征象,可交替或同时出现。
19
第十九页,共84页。
纤维乳管内窥镜(FDS)
主要用于伴有乳头溢液的PDM患者,排除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原位癌。PDM的镜下表现为导管呈炎症改变伴絮状物或纤维架桥网状结构。
20
第二十页,共84页。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
涂片中见到成熟的浆细胞增多,占各类细胞的50%以上,其次可见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等。其确诊价值因取材标本量限制仍存在争议。
21
第二十一页,共84页。
诊断要点
诊断PDM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的原因和诱因;询问肿块及疼痛的性质、特点、部位、程度和乳头溢液等异常症状;了解治疗经过和复发情况;了解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情况及哺乳情况;评价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2
第二十二页,共84页。
诊断要点
排除其他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①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②同时掌握微生物学证据并具备上述影像特征者,可临床拟诊。
③如再加上上述活检组织病理学特征者, 可以确诊。
23
第二十三页,共84页。
二、疾病评估
PDM诊断成立后,需要进行疾病评估,以利于全面估计病情和预后,制订治疗方案。本病可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24
第二十四页,共84页。
临床类型
(一)隐匿型
(二)肿块型
(三)脓肿型
(四)瘘管型
25
第二十五页,共84页。
临床类型
(一)隐匿型:以乳房胀痛、轻微触痛或乳头溢液为主要表现,%。非周期性的乳房触痛和疼痛是PDM常见的早期临床症状之一。该疼痛及月经周期无关,但在出现乳头溢液后疼痛一般会减轻或消失。乳头溢液通常是间歇性的,多为单侧溢液,可发生在多个导管。溢液可为血清样,也可以是白色或黄色牙膏样或奶酪样等。
26
第二十六页,共84页。
临床类型
(二)肿块型:此型最常见,乳腺肿块为PDM首诊的主要表现,约占74%,肿块多位于乳晕周围,扁平或结节状,有时于乳头或乳晕下可扪及增粗呈条索状的大导管,可伴有乳头内陷(6%~25%)。
27
第二十七页,共84页。
临床类型
(三)脓肿型:在慢性病变的基础上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21%, 严重者可伴有潮红、灼热、触痛以及可以移动的肿块,但全身败血症症状少见。
28
第二十八页,共84页。
临床类型
(四)瘘管型:少见,%,PDM的终末阶段,脓肿自行破溃或者切开引流术后形成瘘管或窦道,经久不愈。
29
第二十九页,共84页。
30
第三十页,共84页。
三、鉴别诊断:
(一)肉芽肿性乳腺炎: GM的临床表现及PDM相似,需组织活检鉴别。
(二)乳腺癌:PDM以肿块为表现时需及乳腺癌鉴别,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需组织活检鉴别。PDM呈非脓肿性炎症改变时及炎性乳腺表现相似,需组织活检鉴别。
(三)导管内乳头状瘤:以黄色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溢液为主要表现,乳管镜检查可见导管内隆起性病变。
(四)乳腺结核:临床表现及PDM相似,但部分患者伴有潮热、盗汗、颧红、消瘦等全身表现,主要靠组织活检鉴别,病灶中见典型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结节不以小叶为中心。
(五)其他少见疾病如肉芽肿性血管脂膜炎、乳腺脂肪坏死、结节病、Avenger肉芽肿和巨细胞动脉炎等,均需组织活检鉴别。
31
第三十一页,共84页。
四、诊断步骤
(一)病史和体检
(二)常规实验室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四)FDS(纤维乳管内窥镜)
(五)CNB(粗针组织学穿刺活检)
32
第三十二页,共84页。
诊断步骤
(一)病史和体检
详细的病史询问应包括从首发症状开始的各项细节;还要注意有无结核病史及接触史,用药史(特别是抗精神病药物)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断与治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