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死亡统计
第一组:仰凯 尹美钰 刘双 柴亚文 谢沁南
编辑ppt
人员分工
数据收集与分析整理:仰凯、柴亚文、尹美钰、刘双、谢沁楠
PPT制作:尹美钰
文献查阅:刘双、谢沁楠
主讲人:仰凯、柴亚文
编辑ppt
目在今年死亡的婴儿死亡人数。 然而作为计算婴儿死亡率分母的出生人数,亦应在计算口径上与分子具有可比性,同时,一年内婴儿出生的密度不同,死亡差异波动较大,难于用婴儿平均生存人数来替换,所以,婴儿死亡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也应进行细分,即应包括有去年 出生今年尚未满周岁的婴儿人数和今年出生的婴儿数这样两部分婴儿人数之和。
由此,上列计算公式还可得到进一步描述:IMR=(D(t,0)/Bt +D(t-1,0)/Bt-1)x1000%。 式中,Bt-1。为去年出生的婴儿人数。
编辑ppt
标准化死亡率
一个的高低,要受人口总体年龄结构的影响,通过对年龄别死亡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年龄组,其死亡率的高低有着显著的差别。在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人口中死亡率往往较高,而这些年龄组的人1:3数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同,总死亡率的高低也就会有着差异。因此,为了便于进行不同时期同一人口总体或同一时期不同人口总体间死亡水平的比较,就需计算消除了年龄结构影响的死亡率,即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标准化死亡率的计算公式: SMR=∑(Mx*Sx) 式中:mx为x岁年龄组之死亡率;Sx为x岁之标准化年龄结构,Sx=Px/p×100%。
编辑ppt
三、中国人口死亡统计与分析
(一)死亡概况分析(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二)死亡水平分析
(三)死亡原因分析
编辑ppt
1、死亡人数与死亡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时期内(-),全国总死亡人数为7421990人, %。从性别角度来看,其中男性死亡人数为4293783人,女性为3128207。详见附件二六普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表
2、分年龄别死亡率,见附件一表1(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别死亡率表及折线图),由折线图可看出我国死亡模式为“J”型
3、婴儿死亡率,根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 2010 年( 实际为普查时点前一年,即 2009 年 11 月 1 日至 2010 年 10 月 31 日) 婴儿死亡率和 5 岁以下儿童死亡概率分别为 3. 81‰和 5. 99‰,已降到了极低水平。但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极低的数据显示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见附件一第二部分。
编辑ppt
死亡水平分析
,见附件一 第三部分。
,见附件一 第四部分。
,见附件一 第五部分。
编辑ppt
死亡原因分析
1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构成 。见附件一第六部分
:数据来源于卫生部公布2002年、2005年和2008年分年龄分死因死亡率数据(该
死亡数据源自卫生部主管的居民伤病死因登记报告系统。该系统收集的数据包括分地区、分性别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数,分地区、分性别年龄别年中人口数和出生人口数,注:可能存在漏报数据)
(基于上述数据)。见附件一第六部分。
编辑ppt
四、中国的非正常人口死亡
1. (来源:上海心理谘询网—中国首家自杀预防机构负责人悬梁自尽;光明网—)。
2. 中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 (来源:中国新闻网—每年20万人死于合格药品 人大代表呼吁救济赔偿)。
3. 每年医疗事故死亡20万人(保守估算,实际可能远高于此)。https*:///
4. 中国每年死于尘肺病约5,000人(估算。来源:宁波市海曙区妇女联合会) 。
(来源:中国健康世界网—中国每年有二十五万人死于结核病) 。
6. 2008年全国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万余例,。(来源:新华网—200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死亡率较上年下降)。
7. 中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约10万(来源:海口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超10万人 居世界第一) 。
8. 中国目前每年工伤事故死亡约13万多人,现在还远高于这个数字(来源:摘自倍可亲网讯—中央党校研究室周天勇博士:中国经济的危机)。
9. 每年触电死亡约3,000人 (来源:飞华
中国死亡统计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