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高中音乐鉴赏:《培养音乐的耳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知识构造和实际需求,教材选编了《培养音乐的耳朵》作为教学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理论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各要素的根底上,进老师的讲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论欣赏程度。
5、理论和分析
本课从音乐的主题旋律出发,对调式旋法特征和音程关系等进展定量分析,对西洋大小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的音乐风格进展区分,并对两类调式调性用定量分析方法进展归纳总结。有了音乐的大脑才有音乐的耳朵。
6、活动和探究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和讨论,以此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鼓励他们根据理论知识进展大胆创编.
四、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各要素的根底上,进一步完好而充分的体验音乐作品。
2、通过对西洋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比较,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进步到理论层面,最终再回到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考虑音乐的内在语言特征。
3、在比较学习的过程中,能初步区分西洋大小调式音乐风格和民族五声性调式音乐风格。
4、根据两种不同调式风格特征,可以进展简单的主题旋律创编。
五、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两种音乐风格的理性认识。
2、难点: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六、教学准备
1、提早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音乐的根本要素和乐理根本常识,和视谱方面的技能。
2、老师准备乐谱、音响、音像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和预期效果
1)比照导入、激发兴趣
师:什么是音乐的耳朵,音乐需要什么样的耳朵?
初中阶段,大家学习过的音乐的根本要素: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织体、旋律、和声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听几个音乐片段,找出它们的一样和不同之处,然后请你谈谈它们当中哪些是西洋音乐,哪些是民族音乐?为什么?
2)欣赏和体验
播放《命运》《义勇军进展曲》《茉莉花》《浏阳河》片段.
3)活动和探究
学生对所听音乐片段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感受。
为什么说前面两首作品是西洋风格而后面两首是民族风格呢?因为它们有着不同的调式风格和旋律开展方法。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对音乐的评论,各抒己见,。老师给予充分肯定。“其实同学们都具备音乐的耳朵”。从而引出课题。
4)理论分析和归纳
人类有不同的语言,讲话是一种语言、文字是一种语言,音乐同样也是一种语言。并且音乐语言是抽象的、没有国界的。语言有不同的口音,文字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音乐风格也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要进一步更充分体验音乐,我们还需要培养音乐的耳朵和脑子。
举例说明:以《樱花》为例说明日本音乐风格特征;以兴山民歌说明“苦音”音阶.(这里老师可以哼唱旋律)而日本都节调式强调的“mi、fa"和“xi、do”和兴山的“苦音”。就好比宜昌话“搞嘛儿"。那么以中国汉族为主的五声性调式有哪些旋法特征呢?我们再次对着乐谱听老师分解演奏或演唱《浏阳河》,找出其规律。
民族调式的旋法特征归纳如下:
(1)旋律以大二度和小三度为主。
(2)旋律中有大量的大二度及
培养音乐的耳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