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 共 作为“悲壮”意象的典故。
战国时,燕国壮士荆轲在刺秦前,在易水河边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遂成为悲壮之意象。
10、历代诗评家认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和“开”字用得极佳。请你分别赏析。
“压”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猛烈,以及敌我双方力气悬殊,守城将士境况艰难。“开”字是“依次排开”之意,形象地展示出战士们饱满的心情,现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与“摧”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初一语文学问点梳理
惊惶(huáng):惊惶,恐惊。
苛(kē)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缴(jiǎo):①交纳,交付,缴公粮。②迫使交出:缴了敌人的械。
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酣(hān)然入梦:甜蜜、畅快地入睡。
蜷(quán):弯曲。
哽咽(yè):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本文按时间依次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一开头就点出“30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示意翻越艰难。
其次部分(第2-32段),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体,按时间依次和地点的改变又可以分为四层。
第1层(第2一ll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写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纪律的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2层(第12—22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记叙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雷公岩前露宿,表现登山的艰苦和红军的乐观精神。
第3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坎坷难走和红军的坚毅意志,点明红军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4层(第31—32段),在山顶休息以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述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成功到达营地的喜悦。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202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